紅村石油會戰舊址
紅村石油會戰舊址位於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1965年。2012年7月16日公佈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紅村石油會戰舊址 | |
---|---|
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 |
時代 | 1965年 |
編號 | 428 |
登錄 | 2012年7月16日 |
紅村石油會戰指揮部舊址位於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新場鎮紅村。該舊址為四川紅村石油大會戰指揮部,整個舊址寬約1.5平方公里。現存建築約4000平方米。建築物由當年參與石油會戰的人員就地取材,用石塊和燒制的石灰、泥土砌築而成,保存完好。現有會戰人員宿舍、電報電話室、指揮部辦公室、招待所等建築保存完整,大會場遺址建築基礎和建築格局尚存。196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質隊經多方細測和詳查,發現威遠有氣回結構,引起國家石油部的高度重視,並于當年打出高產氣井,隨後揭開了四川氣田奧秘,1965年1月在四川“石油大會戰”指揮機關從成都遷到威遠新場紅村,拉開了紅村石油會戰序幕,約5000餘來自全國各地的職工奮戰在紅村,該會戰發現當時我國最大整裝氣回一威遠氣田,共打出氣井144口,投產71口。完成鋪設了從威遠到成都天然氣管道,為四川石油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開發的天然氣井至今多數仍在生產。紅村石油會戰是繼大慶油田之後油氣工業的又一里程碑,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彭真,彭德懷,賀龍等都曾視察紅村,鄧小平親自題記“紅村”。紅村石油會戰加深了對四川地質規律的認識,完善了我國氣回儲藏理論,它打破了國外認為中國“貧油無氣”的斷言,為西南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巨量天然氣原料;紅村大會戰真實地揭開了四川油氣田的地質面貌;打成了我國第一口橫穿油層的拐彎多底井和第一口水平多底井,同時,還繼續試驗了邊噴邊鑽、不壓井起下鑽和不壓井固井新工藝,使鑽探工藝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紅村石油會戰指揮部舊址承載了創業者們艱苦創業、勇於拼搏的精神,是工業遺產的典型代表[1][2]。
註釋
- "關於印發《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的通知,川文物保函〔2013〕128號,各市、州文化(文物)局,省直文博單位:為有效保護全省不可移動文物,進一步鞏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省政府於2012年7月核定公佈了“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切實加強和規範全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我局組織開展了《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以下簡稱《簡介》)的編制工作。該《簡介》在專家審核和徵求各地文物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已由我局核定。現將《簡介》印發全省,請各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參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標誌說明、記錄檔案和保護管理機構工作規範(試行)》的相關要求,及時完善本轄區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基礎工作。特此通知。附件:《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2013年10月16日
-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川府函[2012]149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省政府核定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484處),現予公布。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7月16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