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线条

納斯卡線西班牙語:/ˈnæzkɑː/奇楚瓦語)是一組位於秘魯南部塞丘拉沙漠[1],在納斯卡鎮帕爾帕市之間的巨大地面圖形,它們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 年之間,由納斯卡文明在沙漠地面上製造凹陷或淺切口、並去除鵝卵石留下不同顏色的泥土而創造的。納斯卡線有兩個主要階段,從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200年完成的帕拉卡斯階段[2] ,以從公元前200 年到公元500年的納斯卡階段。[3][4]

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世界遗产
卫星照片:禿鷲
官方名稱(英文)
(法文)
位置 秘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標準 (i) (iii) (iv)
参考编码700
登录年份1994(第18屆會議
網站UNESCO的记录(英文)

納斯卡線在1939年由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發現。虽然有些地方的人体石刻是以帕拉卡作为主题。但實則有數以百計的個別圖形,出自簡單的綫條,以複雜排列構成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等。學者們對這些設計的目的有不同的解釋,但總言來說它們被認為具有宗教意義。[5][6][7][8] 並於1994年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納斯卡線各個圖形設計的寬度約在400到1100公尺間。所有線路的總長度超過1,300公里(800英里),佔地面積約50公里(19平方英里)。納斯卡線通常約10到15厘米深[9]。是通過去除表層紅棕色氧化鐵塗層的鵝卵石,並露出黃灰色底土製成的。由於地處偏遠,加上當地高原較為乾燥穩定的氣候,使得納斯卡線大多被自然保存下來。然而近年則面臨著遭到大量擅自闖入者破壞的擔憂。

製作過程

納斯卡線的製作方法,依據未完成的遺址推測,首先,圖形是以大石頭來標示,並移除深色石塊的表層來界定邊界;接著,移除圖形內部的石頭,並匯集成堆;最後,這些石頭沿著邊界擺放,使圖形的邊緣較為突出。

至於螺旋形圖案的形成,依照考古學家的推測,首先,在圓心的木桿上,纏繞一根繩子,繩子另一端綁上一個棍子,以此方式設計圓形圖案;接著,繩子逐漸向外伸展,設計出愈來愈大的螺旋形圖案;最後,清除每圈螺旋邊緣的石塊,露出顏色較淺的地面,以使螺旋圖案更明顯。

意義或用途

除了從高處視角以外,納斯卡綫條無法被辨識出為何種圖形。自假設納斯卡人難以取得有利位置觀看他們的作品以來,已經有許多關於建造者能力和行動方式的推測,主流學界推估這些圖案可能在安地斯山的祈雨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世界遺產

纳斯卡巨画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 (iv)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破壞事件

2014年12月,綠色和平組織的人員利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期間,在未經許可的情形下,進入納斯卡線保護區以黃色布條拼出「」(該是做改變的時候:創造可再生的未來。)字樣,引起非議。秘魯政府指其留下的腳印破壞了地貌。[10][11]

2018年1月27日,40岁的卡车司机比戈(Jainer Jesús Flores Vigo)无视当地禁止通行标语,直接朝“纳斯卡地画”开过去,在遗迹内长100米、宽50米的范围留下轮胎印,随后比戈遭到当地警方逮捕。[12]

图集

影響

香港填詞人黃偉文以納斯卡線作為主題,為女歌手JW王灝兒歌曲〈納斯卡線〉填詞,講述暗戀故事。

参见

参考资料

  1. . Guía Go2peru. 2017-02-22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9) (英语).
  2.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英语).
  3. Helaine Silverman, David Browne. . Antiquity. 1991, 65 (247): 208–220 [201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4. Jones, Sam. . the Guardian. 18 October 2020 [26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5. Helaine Selin (2013). Nature Across Cultures: Views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Non-Western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ISBN 978-94-017-0149-5. pp. 286–.
  6. Richard A. Freund (2016). Digging Through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from Atlantis to the Holocaust.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1-4422-0883-4. pp. 22–.
  7. Mary Strong (2012). Art, Nature, and Religion in the Central Andes: Themes and Variation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ISBN 978-0-292-73571-2. pp. 33–.
  8. Religion and the Environment.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6. ISBN 978-0-230-28634-4. pp. 110–.
  9. Glomb, Jason. . National Geographic. 8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September 2019).
  10. . 2014-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中文(臺灣)).
  11. . 2014-12-11 [2014-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日语).
  12. .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參考文獻

  • Aveni, Anthony F. (ed.) (1990). The Lines of Nazca.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SBN 0-87169-183-3·
  • Haughton, Brian. (2007). Hidden History: Lost Civilizations, Secret Knowledge, and Ancient Mysteries. Career Press. ISBN 1-56414-897-1
  • Johnson, Emma. 2007. The 'Mysterious' Nazca Lin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RA Web Bibliography B-01.
  • Kosok, Paul (1965). Life, Land and Water in Ancient Peru, Brooklyn: Long Island University Press.
  • Lambers, Karsten (2006). The Geoglyphs of Palpa, Peru: Documenta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Lindensoft Verlag, Aichwald/Germany. ISBN 3-929290-32-4
  • Nickell, Joe. 1983. Skeptical Inquirer The Nazca Lines Revisited: Creation of a Full-Sized Duplic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Reinhard, Johan (1996) (6th ed.) The Nazca Lin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ir Origin and Meaning. Lima: Los Pinos. ISBN 84-89291-17-9
  • Sauerbier, Martin. GIS-based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Geoglyphs in the Palpa Region. ETH (2009). doi:10.3929/ethz-a-005940066.
  • Stierlin, Henri (1983). La Clé du Mystère. Paris: Albin Michel. ISBN 2-226-01864-6

拓展阅读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納斯卡綫條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