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翎電鰻

線翎電鰻,為輻鰭魚綱電鰻目線翎電鰻科的一,為熱帶淡水魚,卵生,分布於南美洲巴拉圭河巴拉那河流域,體長可達50公分,棲息在沙底質溪流底中層水域,[1]在觀賞魚中頗受歡迎。牠的身體上沒有鱗片[1],尾部有兩個白色的環狀條紋,鼻子上的白色斑紋有些會延續到尾部。因为沒有背鰭,線翎電鰻會藉著擺動身體下側的旗狀魚鰭移動,泳姿優美且獨特。

線翎電鰻
線翎電鰻

未予评估IUCN 3.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Actinopteri
目: 電鰻目 Gymnotiformes
科: 线翎电鳗科 Apteronotidae
属: 翎电鳗属 Apteronotus
种:
線翎電鰻 A. albifrons
二名法
Apteronotus albifrons
Linnaeus, 1766
異名
  • Gymnotus albifrons Linnaeus, 1766
  • Sternarchus albifrons Linnaeus, 1766
  • Apteronotus passan Lacepède, 1800

身體下側的裙帶狀魚鰭,则能够使牠自在的向前、向後及垂直移動。

棲息地

熱帶氣候地區,水流速度快的沙質底床的溪流是線翎電鰻的棲息地。在雨水充沛的溼季,牠們會遷徙到被淹沒的森林中,因為那裡有大量黑暗且可供隱避的地方。

亞馬遜雨林中的一些部落相信,死去的人們的靈魂會寄宿在這些魚之中,因此稱牠們為黑色幽靈魚()。[2]這可以視為當地人的一則神話故事。

在魚缸中就像飄揚在水中的黑色羽毛。線翎電鰻正在獵食小型生物

黑色幽靈魚喜歡溫暖的水溫,略酸性水質,對水質較為敏感。喜歡的餌料為小型的活體動物,攻擊性低,是溫和的魚種。在人工繁殖成功之前,牠們全靠從野外捕获,主要产地为巴西。目前市場上的線翎電鰻已經幾乎全來自印尼的繁殖場。

电器官

牠們的眼睛的視覺已退化,在黑暗的環境中,藉著發出微弱的電波及分佈在身體上的受體定位獵物的位置、[3]感測水流和障礙物。

線翎電鰻屬於弱電魚,牠擁有發電器官和電傳感()系統。[3]一些魚只能接收電訊號,而牠可以發出及感應電波。[4]牠的棒狀的尾部有產生電的器官,可以發出電波,這些電波接觸到分佈於身體中的電感受細胞時,就可以偵測出電位變化,以此做到電定位()[5]和通信[6]

弱電魚的電器官放電(electric organ discharges,简称EOD)[7]的種類有兩種:電脈衝和電波。線翎電鰻屬於電波型,牠們可以以小間隔連續放電。電波型的EOD具有狹窄的功率頻譜,而且可以作為音頻而被聽到,放電的頻率為其基頻。藉著放出連續正弦電波序列,並感測電場的時序和振幅的擾動,即可確定附近物體的存在和位置,這種能力被稱為主動電定位(active electrolocation)。此外,牠的壺腹器官(ampullary organs)可以接收外來的低頻電場,這稱為被動電定位(passive electrolocation)。線翎電鰻使用主動和被動電系統,且各有其應對的受體器官。[3]牠的側線系統可以感測到由魚的身體的運動所產生的水擾動。[3]這三個系統可以讓牠們在黑暗的環境中覓食。

每個物種的EOD基頻均有其頻率範圍,並隨著物種內的性別和年齡而變化。同一物種的基本頻率在穩定溫度下幾乎相同,但是在族群中或相近物種相遇時就會發生改變。這種因為社會性互動而產生的頻率變化被稱為調變(frequency modulation,簡稱FM),是弱電魚為防止相同物種的個體之間,因為EOD頻率重疊而造成的感覺混亂的一種行為反應,稱為干擾迴避反應(Jamming Avoidance Response)。[6]雌性個體發出的電波頻率比雄性更高,可以此識別性別。[7]一項兩性異形的研究顯示,較低頻率的線翎電鰻遇到較高頻的個體時,會表現出顯著的頻率上升現象,而高頻個體的頻率不會改變,[6]研究者認為通信期間的這種頻率上升現象為一種順從信號。

参考文献

  1.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5). Apteronotus albifrons. FishBase. Version 2005-09.
  2. Axelrod H. R. (1996). Exotic Tropical Fishes. T.F.H. Publications. ISBN 0-87666-543-1
  3. Nelson M. E. & MacIver M. A. (1999). "Prey capture in the weakly electric fish Apteronotus albifrons: senso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electrosensory consequences". J. Exp. Biol. 202: 1195-1203,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Rose, Gary J.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December 2004, 5: 943–951 [2017-03-21]. doi:10.1038/nrn15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5. Stoddard, Philip K. (PDF): 1–14. [2011-1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0-31).
  6. Stoddard, Philip K. (PDF).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Behaviour. 2002, 31: 201–242 [2017-03-23]. doi:10.1016/s0065-3454(02)80009-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9-17).
  7. Dunlap, K. D.; Thomas, P.; Zakon, H. H. (PDF). J Comp Physiol A. February 1998, 183 (1): 77–89. doi:10.1007/s003590050236.

扩展阅读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線翎電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