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丞
歷史沿革
漢時每縣各置丞一人,以輔佐令長,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與縣尉同為縣令的佐貳官,非由令長自主辟署,而直接命自朝廷。 後代雖有變革,如宋代曾一度廢除,或以主簿兼任,但歷代大多設置此一官員(一或二人),迄於清末。明代編戶達廿里的縣多設有縣丞、主簿等正官各一員, [2]後可因事添加無定員,故明代多設有此佐貳官,由吏部任命。依《光緒會典》載清代1314個縣當中,僅設有佐貳官,縣丞345人、主簿55人。 《清会典》规定,县丞为知县的佐貳官,正八品,吏部任免,职责是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下设攥典1人协助处理公务。县丞一般单独开设衙署。
注釋
- 劉澤民; 臺灣古文書學會 (编). . 台北市: 玉山社. 2020. ISBN 9789862942574 (中文(臺灣)).
- 《大明會典》卷之四,官制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清代歷任臺灣府鳳山縣萬丹縣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清代歷任臺灣府臺灣縣羅漢門縣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清代歷任諸羅縣笨港縣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清代歷任臺灣府彰化縣南投縣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清代歷任臺灣府嘉義縣斗六門縣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清代歷任臺灣府鳳山縣下淡水縣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