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望远镜

紅外線望遠鏡英語:)是透過红外波段電磁波檢測宇宙天體的望遠鏡。红外线是存在于電磁波譜中的几个类型的辐射之一。

怀俄明州的红外天文台
索菲亚是飞机上的红外线望远镜,可以进行高空观测

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之上的的天体都会发出某些形式的电磁辐射[1]为了研究宇宙,科学家使用多種不同类型的望远镜来探测电磁波谱中的这些不同种类的发射辐射。其中包括观测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和常规的可见光的望远镜,以及红外线望远镜。

主要发现

有几个关键的发展导致了红外线望远镜的发明:

  • 在1800年,威廉·赫歇爾发现了红外线辐射。
  • 1878年,塞缪尔·兰利发明了第一个辐射热测量计。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仪器,可以用电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到温度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微小变化。
  • 在1950年代,科学家们使用硫化铅探测器检测空间中的红外辐射。这些探测器是被液氮冷却的。
  • 从1959年和1961年,哈罗德·约翰逊发明了近红外光度計,这使得科学家能用来测量成千上万的星体。
  • 1961年,弗兰克洛发明了第一个辐射热测量计。这个采用了液氦冷却的方式的发明,导向了现代红外线望远镜的发展。[2]

红外望远镜可以是基于地面的、机载的或者空间望远镜。它们包含了一个带有一个必须冷却到低温的特殊的固态红外探测器的红外摄像机。[3]

地面红外望远镜最先被用来通过红外线来观察外层空间,它于19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地面望远镜具有局限性,因为水蒸气在大气层中会吸收红外线辐射。基于地面的红外望远镜往往被放置在高山脉和非常干燥的气候中以改善可见度。

在1960年代,科学家们使用气球将红外望远镜升到高海拔地区。通过这些气球,它们能够达到约25英里(40高的地方。在1967年,红外望远镜被安置在火箭上,这些是第一批机载红外望远镜。一个最近的机载红外望远镜实例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平流层的观测台(SOFIA)于2010年被送到了平流层。在一起,美国科学家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科学家共同把一个17吨重的红外望远镜放到了波音747喷气飞机上。[4]

把红外线望远镜放在太空中能完全消除地球大气层的干扰。一个最有意义的红外望远镜项目是于1983年推出的紅外線天文衛星(IRAS),它透露了有关于其他星系的信息,就像我们的银河系中心的信息一样。美国航天局目前拥有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航天器装载着被称之为“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的空间红外线望远镜。它于2009年12月14日发射。[5]

选择性比较

可见光的波长在0.4 微米至0.7 微米,而0.75 微米至1000 微米(1 毫米)是红外天文学遠紅外線天文學以及亚毫米波天文学研究的典型波长范围。

选定的红外空间望远镜[6]
名称 波长
紅外線天文衛星 1983年 5至100微米
紅外線太空天文台 1996年 2.5–240μm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2003年 3-180μm
AKARI 2006年 2至200微米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2009年 55-672μm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 2010年 3-25μm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2021年 0.6–28.5μm

著名的红外线望远镜

地面

  • 美国宇航局红外望远镜设施 ,1979年–
  • 戈尔内格拉特红外望远镜,1979年-2005年
  • 紅外光學望遠鏡陣列,1988年-2006年
  • 联合王国红外望远镜,1979年–
  • 懷俄明州紅外天文台,1977年 -

機載

太空

参见

注释

  1. SPACE OBSERVATORY TO STUDY THE FAR, THE COLD AND THE DUS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SA press kit, 2003
  2. Timeline 存檔,存档日期2010-06-18. Caltech
  3. . [201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9).
  4. Hamilton, J. (2010, July 2) NASA's flying telescope sees early success. National Public Radio. Retrieved from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280151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Griggs, B. (2009, December 14) NASA launches infrared telescope to scan entire sky. Cable News Net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cnn.com/2009/TECH/space/12/14/wise.spacecraft.launch/index.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 [201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