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细尾鹩莺
红背细尾鹩莺(学名:Malurus melanocephalus)为細尾鷯鶯科鸟类。其为澳大利亚的特有种,分布于金伯利至新南威尔士东部的沿海地区。其与其他细尾鹩莺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两性异形。雄性具显著的婚羽,头、背和尾为黑色,背部具红色羽,翅膀棕色。雌性背褐色、腹苍白色。雄性的非婚羽及幼羽与雌性羽毛类似。少数雄性存在白色的非婚羽。已确定了2个红背细尾鹩莺的亚种,分别为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长尾橙背亚种(M. m. melanocephalus),及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红背亚种(M. m. cruentatus)。
红背细尾鹩莺 | |
---|---|
摄于澳大利亚努沙的雄性红背细尾鹩莺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细尾鹩莺科 Maluridae |
属: | 细尾鹩莺属 Malurus |
种: | M. melanocephalus |
二名法 | |
Malurus melanocephalus (Latham, 1801) | |
亚种 | |
| |
红背细尾鹩莺的分布范围 M. m. melanocephalus; M. m. cruentatus; 混合地区 |
红背细尾鹩莺主要取食昆虫,同时也少量取食种子及小型果实。其典型栖息地为石楠林及热带稀树草原,特别是有低矮灌木及高大草本遮蔽之处。其多以一对或小群体为单位在全年内标记其领土。但由于其原生地常发生林火,所以其也可迁徙生活。其社会组成为一夫一妻制[2],并再在一个或数个协助鸟的帮助下共同抚养幼鸟。不过,协助鸟都已性成熟,它们会在这个群体内停留一年或更长时间直至其组成家庭。
红背细尾鹩莺也存在性滥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能与其他同类交配,也可获得他人的后代。[2]处于婚羽期的雄鸟比处于非婚羽期的更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雄性的求偶行为主要为拨动及展示其红色的背羽。
进化生物学家迈克·韦伯斯特(Mkie Webster)研究发现雄性间因雌性引起的竞争会影响雄性的外表,雄鸟背羽的颜色鲜艳与否与其体内睾酮的含量有关。睾酮含量越高,背羽越鲜艳。而这也与其抚育后代有关,背羽鲜艳的雄鸟,往往会抚育更多的幼鸟。[2]
行为习性
红背细尾鹩莺日间活动,活跃于黎明及一天多时。其不觅食时,多躲避。其栖息地植被密集,长相互之间疏离羽毛。[3]:65其运动方式常为跳跃,双脚同时离地也同时着地。但其也可以“啮齿动物式跑步”的方式奔跑。[3]:42其以长尾羽保持平衡,通常直立,但很少一直如此。短而圆的翅膀提供了良好的初始升力,使其可进行短距离飞行,而没有长距离飞行的能力。[3]:41其以一系列上下起伏的方式飞行,最大距离为20至30米。[4]:105
其栖息地会因旱季的野火及雨季的雨水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其可能会进行迁徙而入侵其他细尾鹩莺的领地。而生活于沿海地区的红背细尾鹩莺,其领地较其他地区则相对稳定。[4]:105红背细尾鹩莺的共同抚育与其他细尾鹩莺有较大差别。关于协助鸟只有零星报道,而关于红背细尾鹩莺的协助鸟则更少。[3]:183
雄性及雌性成年红背细尾鹩莺都可以“啮齿动物式跑步”的方式分散掠食者对鸟巢内雏鸟的注意。它们会低下头、颈及尾巴,伸出双翼,迅速的跑动将羽毛抖松,并发出一种持续的警报鸣声。[3]:184
食性
与其他细尾鹩莺一样,红背细尾鹩莺是主要取食昆虫。主要包括象鼻虫、金花蟲、吉丁虫、叶甲、步甲、半翅目昆虫、蛾、黄蜂及蝉等;此外,也取食蜘蛛及昆虫的卵。它们也取食少量的种子、花朵及果实。[4]:105-106它们会在落叶、灌木丛及水边间觅食。主要在早晨及傍晚。雄性及雌性成年都会帮助喂养幼鸟。[5]
参考文献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16 July 2012].
- 迈克·韦伯斯特. 蒋顺兴(译). 鸟儿失恋穿灰衣. 环球科学. 84: 18.
- Rowley & Russell Families of the World: Fairy-wrens and Grasswrens.
- Schodde The fairy-wrens: a monograph of the Maluridae.
- Higgins PJ, Peter JM, Steele WK(ed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niv. Press. 2001: 161–70. ISBN 0-19-553258-9.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红背细尾鹩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