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家营村
历史
唐朝初年,今纳家营一带属西宗州河西县。天宝年间,南诏叛唐,该地被原居于滇中地区的徙莫祗蛮占据,为步雄部。后来,受到阿僰部的反击,阿僰蛮的易渠占领该地。此后直至元朝,该地均为阿僰部领地。元宪宗六年,阿僰部内附,该地属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阿僰部属地则改为河西州,隶属于临安路。河西州后改为河西县,该地属之[3]。
明朝时,该地仍属河西县。明朝初年,赛典赤·赡思丁曾孙纳数鲁(纳速鲁)的子孙从通海曲陀关迁来,落户纳家营,纳家营因而得名。在纳姓家族到来之前,该地也被荒弃,仅留有一座破烂的观音寺,以及旧时挖矿的遗迹。最早定居纳家营的有纳数鲁长子纳荣的三个儿子和纳数鲁次子纳华、三子纳富及其家人。最迟不晚于明天顺末年,纳家营已形成回民聚落,出纳姓外,还有马、合二姓回民。清末民初,纳家营也被称为“土军村”,据纳为信《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世家》一说,因古代曾有军人奴隶在此挖矿而得名[3]。
民国十五年(1926年),位于长房巷的两所古代房屋和三房巷的一所古代房屋因火灾被毁,传说为纳姓迁来是建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纳家营为四街镇的一个村公所。1988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纳古回族乡,有纳家营、古城、三家村三个回族村[4],乡政府驻纳家营村。1997年,撤销纳古回族乡,建立纳古镇[5],镇政府驻纳家营村。
民族宗教
纳家营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回、汉、彝等民族杂居的村落[8],有“小麦加”之称[3]。村中回族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村内建有纳家营清真寺,曾是云南省最大的清真寺[9]。
纳家营村是“民族团结示范村”,政府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团结示范项目的建设。2021年,纳家营村获得民族团结示范项目资金100万元人民币,用于进行湖滨路和小海路的硬化建设[10]。
经济
纳家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擅长工业、运输业。1980年代以来,该村兴办了大量私营企业,成为云南省著名的回族富裕村,有很多居民侨居海外,有“侨乡”之称[11][12]。
纳家营村的“海泥田”紧靠小海湿地公园,因临近湖水、地势低洼,可常年蓄水,适宜种植水生农作物。纳家营村在海泥田开展60余亩连片种植莲藕的绿色种养项目,以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助力杞麓湖保护治理。莲藕品种为从建水县引进的香藕[7]。
纳家营被誉为“手工刀具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制刀具,尤其是纳古茶刀,被视为纳家营的代表性传统手工艺品[13][14]。
纳家营每年斋月会举办“特色美食街”活动,在纳古镇文化路、大菜市场等出设置售卖各类特色小吃、烧烤、甜品、奶茶果汁、手工艺品的摊位,吸引当地和外地游客前往游玩[14][15]。
参考
- . 通海县人民政府. 2023-02-24 [2023-07-07].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 李兴华. .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4-04-24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 蒋敬.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06-13.
- . 玉溪网. 2022-05-23 [202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7).
- 李红春.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2010-11-12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1).
- . 云南网. 2022-03-22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网易.
- 李红春. . 云南社会科学. 2012, (04).
- . 人民图片网.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 通海县委统战部. . 通海新闻网. 2021-10-29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中共云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马占伦; 樊子实. . 回族研究. 1997, (02).
- . 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2023-04-25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 . 通海县政府. 2019-08-14 [2023-07-18].
- . 通海县政府. 2023-03-27 [2023-07-18].
- . 通海县政府. 2022-04-07 [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