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里
羅浮里,位於台灣桃園市復興區北部,人口有1,392人。西以那是山支脈與澤仁、奎輝二里為界,北與霞雲里相鄰,南與高義里相隔,東以大漢溪與義盛里接壤。
| 羅浮里 舊稱:Lahao(拉號)、Keyopan(雅邦)  | |
|---|---|
| 里 | |
![]()  | |
| 坐标:24°46′43″N 121°21′23″E | |
| 國家 | |
| 縣市 | 桃園市 | 
| 鄉鎮市區 | 復興區 | 
| 區劃 | 8鄰 | 
| 政府 | |
| • 里長 | 王國治 | 
| • 辦公處 | 羅浮里3鄰羅浮23之28號  | 
| 人口(2023年9月) | |
| • 總計 | 1,392人 | 
| • 戶數 | 453 | 
| 性別比:105.1 (男性105.1人,女性100人)  | |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 村里代碼 | 68000130009 | 
| 毗鄰 | 霞雲里、澤仁里、奎輝里、高義里、義盛里 | 
里名由來
    
羅浮里舊稱雅邦,泰雅語讀為Kinyopan,其意為「曾被明鄭滿清人留瓣子」,原屬於拉號社的領域[1]。里內包括羅浮(Rahao)、高坡(Kaobo)、大灣(高坡溪)、(復興)橋頭等部落,其中以羅浮部落為里治中心。戰後,國民政府調整行政區域,將其境內各部落劃設為村,並改名成「羅浮」。
歷史沿革
    
清代光緒12年(1886),劉銘傳於大嵙崁(今大溪鎮)設立「臺灣撫墾總局」,該村屬於總局之「大嵙崁撫墾事務總辦」。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屬大嵙崁撫墾署管轄;明治31年(1898年)改隸三角湧辦務署大嵙崁支署;明治33年(1900年)改屬大嵙崁辦務署;明治34年(1901年)屬桃仔園廳大嵙崁支廳;明治38年紛1905年)屬桃園廳大嵙崁支廳番地;大正9年(1920年)屬新竹州大溪郡番地。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民國36年(1947年)初屬新竹縣角板鄉(今復興鄉)角板村,同年分置獨立為「三民村」及「澤仁村」;民國64年(1975年)9月10日析澤仁村南部置「羅浮村」,之後該村村名及界線未再改變。直到2014年12月25日,桃園縣升格直轄市,才將村更名為里。
景點
    
- 羅浮橋
 - 復興橋
 - 義興吊橋
 
腳註
    
- 羅浮部落【Kinyop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14年5月28日查閱。
 - 省道公路里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公路總局,2014年5月28日查閱。
 
參考文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上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ISBN 9789860188646
 -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蕃語研究會,1938年,台北南天書局複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