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效應

群聚效應 ()是一個社會動力學的名詞,用來描述在一個社會系統裡,某件事情的存在已達至一個足夠的動量,使它能夠自我維持,並為往後的成長提供動力。

以一個大城市作一個簡單例子:若有一個人停下來抬頭往天望,沒有人會理會他,其他路過的人會照舊繼續他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有三個人停了下來抬頭望天,可能會有多幾個人會停下來看看他們在做甚麼,但很快又會去繼續他們原來的事。但假若當街上抬頭向天望的群眾增加至5到7人,這時,其他人可能亦會好奇地加入,看看他們到底在做甚麼。這個令群眾行為轉變的數量,又叫作「臨界量」或「轉捩點」。

「臨界量」或「轉捩點」可受到社會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很可能是:人數、關連度、社會內的溝通程度或其次文化。另外,針對有關公眾倡導(Public advocacy)亦與臨界量相關。在政治圈裡,臨界量可能與大多數的共識相關,使社會中最有效的位置一般都被社會中的大眾所佔有。在這情況下,大眾共識的細微轉變,有可能會令政治共識出現快速的轉變,因為政治上的爭論所依靠的工具,其效率與大多數的意見相關連。

參看

參考

  • Philip Ball.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6-05-16. ISBN 0374530416.

外部連結

  • 吳思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 EMBA世界經理文摘. [2008-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