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能)

(おきな)是能剧的演目之一。地位為別格的祝言曲。

おきな
作者不明(應典於鎌倉時代)
能柄(上演時的分類)例式
類別祝言曲
角色仕手
從者千歲、三番叟
場所不定
季節不定
本說(作品典據)(能樂的原典)
流派觀世・寶生・金春・金剛・喜多

最初演出「翁」的正式節目稱為「翁付」,在正月初會、祝賀能等時機上演。由翁・千歲・三番叟3人的歌舞組成,翁役戴白色尉、三番叟役戴黑色尉的能面。原則上在翁之後會由同樣的仕手、地謠、囃子方演出脇能

進行

登場人物
  • 仕手 翁
  • 面箱持
  • 從者 千歳(金春流・金剛流・喜多流由面箱持兼任,並由狂言方擔當)
  • 脇 三番叟(狂言方擔當,大藏流為三番三)

面箱最先出場,接著依序為翁、千歲、三番叟、後見、地謠自橋掛登場,翁在舞台右側就坐朗誦祝歌。

作為露拂的千歲首先跳舞,翁在千歲跳舞時,在舞台上戴上白色尉。千歲舞結束後,翁便起立,唱祝言之謠、跳祝福之舞。其後回到原本位置就座,將能面取下後退場。

與千歲之舞、翁之舞兩段組成相同,三番叟也有揉之段與鈴之段兩個部分。前半的揉之段不戴能面,後半的鈴之段戴黑色尉,並拿著跳舞。舞結束後回到原本位置,將面取下後退場[1]

解說

翁原先是由例式的3番個演目,即「父尉」「翁」「三番猿樂」(三番叟)所組成,因而稱為式三番。實際上在室町時代初期就常常省略「父尉」,但並不稱「式二番」,而是繼續稱為式三番[2]

翁(式三番)可以追溯自鎌倉時代的翁猿樂系譜,原本是由聖職者的呪師所演出,現在則由猿樂師代替演出。源於寺社法會、祭禮等正式演目,今日的可以說是「翁」演出之後餘興藝能的猿樂,在獲得了人氣後才得以發展的[3]。為此雖然「翁」是由能樂師和狂言師所演出,但翁並不被當作是能或狂言,而是格式更高的演目。

與能最顯著的差別即是戴能面的場所。一般的能,會在面向舞台左側的「鏡之間」戴上、取下能面,只有「翁」會在舞台上穿脫能面。此外也會在「鏡之間」設置神棚,透過切火清潔、進行別火等,有許多與普通的能劇不同的作法。

番組立

「能」原本就是接續在翁(式三番)之後演出的餘興藝能,在翁之後接續演出脇能(初番目物)以下的演目時,會被稱為「翁付」,是最為正式的節目,目前大多只會在正月初會、舞台落成等特別儀式時演出[4]。此外,雖然翁之後必須演出脇能,但是隨著昭和25年(1950年)水道橋能樂堂舞台落成時的演出,不演出脇能而單獨演出翁的便宜方法也獲得認可了[5]

  1. 『能楽観賞百一番』、26頁
  2. 『能・狂言事典』、10頁
  3. 『日本史大事典 1』、1154頁
  4. 『邦楽百科辞典』、150頁
  5. 『演劇百科大事典 1』、424頁

參考資料

  • 金子直樹『能楽鑑賞百一番』淡交社、2001年、ISBN 4-473-01817-2
  • 西野春雄 羽田昶『能・狂言事典』平凡社、1987年、ISBN 4-582-12608-1
  • 青木和夫 網野善彦『日本史大事典 1』、平凡社、1992年、ISBN 4-582-13101-8
  • 吉川英史 『邦楽百科辞典』音楽之友社 1984年。ISBN 4-276-00090-4
  •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演劇百科大事典 1』平凡社、1960年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