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單身女性
大齡單身女性(英語:),也称为“大龄未婚女性”、“老姑婆”[1][2][3]或“剩女”[4],是年紀超過一般的結婚年紀但是尚未結婚,或是被社會認為不可能結婚的女性,尤其是指拥有自力更生独立经济基础充裕的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女性[5],常见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地区。
各個社會文化中的適婚年紀不同,一般而言,通常不稱18歲到30歲之間的單身女性為大齡單身女性,但是現代一個超過35歲(醫學上認為的生育黃金期)的單身女性,就可能被人稱為大齡單身女性,在各國文化中皆有描述此現象,同義詞為老處女()。大齡單身女性的對應詞是“王老五”或“剩男”[6],但描述大齡未婚女性的詞則更帶貶義。
舆论环境
发展中国家及保守年代
- 发展中国家里,长久以来社会风气观念對大龄未婚女性有很多种称呼,其中的感情色彩和舆论观念既有赞美夸奖也有嘲讽鄙视。
发达国家及多元化年代
- 发达国家里,思想观念较为个性化、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人们认为,如果女性能有自力更生的独立经济基础自给自足,那么大龄未婚女性其实无非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个人选择而已,甚至很多时候如果你的性格作风、兴趣爱好真不适合结婚这一生活方式,那么不结婚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也才能真正生活开心、快乐,尤其是对于一些特别热爱自由的人而言,结婚之后由於家庭等所需,與本來就以結婚生子為目的的人相反,育兒和與配偶相處的過程中,反而常常感受到生活质量持续滑低、幸福感每况愈下。此外,是否結婚本身是女性的個人選擇,大龄未婚女性一般有独立经济能力,而且有些人則選擇未婚生子的道路,與情人保持聯絡,或許部分單身者也透過捐助的方式以及現代醫學的協助下,選擇適當的父代,獨力養育兒女。
- 发达国家裡,一部份的大龄未婚女性纯属常见现象,甚至少數人终身未婚未育也并非罕见个案,多元化的多种生活方式和平共存。
主要原因
大齡未婚女性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是以下幾種[9][10]:
自愿大龄不婚
被迫大龄未婚
- 童年经历过因父母婚姻矛盾所引发的的家庭悲剧(甚至可能是夺命悲剧),即使长大后渴望结婚,但心理阴影始终笼罩折磨。
- 有些职场女性一味追求事业发展,完全不关心感情生活,结果最终不仅没得结婚,连正常的基本的男欢女爱都名花无主。
- “ABCD搭配论”在古今中外似乎都通用:“男强女弱”这一搭配规则,令某些学历超级高的女博士、成就超级强的女强人等的感情生活十分寂寞,而且很多男性都坦言说“如果自己的妻子或伴侣比自己更优秀更风光,那对于男性潜意识里的很多感受相当受创”。
- 由於當地法令禁止而無法結婚的LGBT族群。
未来情况
可分為非自願單身和自願單身兩種[11]:
乐意永远不婚
希望獨善其身,始终觉得婚姻不适合自己;而且,没结婚不等于没爱情,這類女性同樣擁有持久戀愛(包括同居等),甚至與同一對象終身戀愛也可能。
无奈继续未婚
希望有一個與跟自己真心相愛的對象組織一个温馨的家,为此宁缺勿滥地挑选结婚对象,但当她们為了許多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错过择偶最佳时期时,可结婚的对象愈来愈少。
参考文献
- .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1).
- . tw.ichacha.net.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 . www.yueyv.cn.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 . 中時新聞網. 2021-05-10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臺灣)).
- . [2012-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6).
- .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摄灶罅”只是笑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羊城晚报》2011年3月9日
- . [202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 <算你狠維基百科>剩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時報》2010年3月22日 廣宏一
- 深圳男多女少 剩女竟第二多《中時電子報》2012年4月13日 劉曉霞
- 怕成「剩女」 三成港女草草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星島日報》2011年10月16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