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義火藥廠爆炸案

聯義火藥廠爆炸發生於1961年6月26日,位於臺灣新竹縣香山鄉(今新竹市香山區茄苳湖山附近的聯義火藥廠發生爆炸事故[3]:2[4],大火歷時四天,致一百餘人傷,當中19人重傷[3]:2,並傷及附近居民。[5][6]聯義火藥廠是與軍方合作的民間廢彈處理改造工廠,全稱「聯義股份有限公司新竹火工廠」,1961年改與中華民國國防部福利總處新竹火工小組合作經營。[7]:271

聯義火藥廠爆炸案
日期1961年6月26日至30日
时间15時20分起火
16時5分第一次大爆炸
16時20分第二次大爆炸
16時45分第三次大爆炸
17時15分第四次大爆炸[1]:3
地点 中華民國
臺灣省新竹縣香山鄉東香村古車路4號
聯義火工廠第一廠
起因處理照明彈時失慎引燃汽油彈,使廠區存放的四萬發彈藥接連爆炸
结果聯義公司虧損,改與國防部福利總處合作。後由退輔會接手經營,遷廠至臺南
死亡0人[2]:3
受伤一百餘人

背景

聯義公司於1960年2月1日在新竹市郊動工建廠,同年10月14日開工,資本額1500萬元,是當時臺灣唯一的民營處理廢彈的特殊工廠。主要經營軍方廢彈之脫藥工程,將所得之TNT炸藥加工製成工礦業之炸藥。[8]:25董事長為韓漢英,廠長楊重淵。

聯義火工廠位於新竹縣新竹市[lower-alpha 1]香山鄉寶山鄉三地交界的一處山麓中,地址古車路4號。廠區面積不明確,一說僅登記兩公頃,一說廣達十餘公頃。香山鄉民代表會、茄苳國校家長會多次向有關單位陳情,要求勒令該廠遷移至安全地點,未獲有關單位重視。

事故過程

1961年6月26日15時30分,聯義火工廠第一廠在處裡一批燒夷彈照明彈時,照明彈起火,最初起火部位為廠區東側一角,隨後引燃堆放在一旁的汽油彈。場內工人試圖滅火,無法控制火勢,只得撤至山頭後。[9]:316時5分,廠區東側山麓的廢彈存放區發生第一次大爆炸,新竹全市震撼。[1]:3廠區附近皆可聽聞爆炸聲連綿不絕,彈藥破片四散飛濺,山林樹葉皆被暴風掃落,方圓三公里內房屋幾乎全部倒塌。[10][11][12]

空軍新竹基地瞭望哨於16時20分望聞青草湖方向冒出滾滾濃煙,通知新竹縣警局速往馳援。另一說新竹縣警局聞悉爆炸發生,隨即派員趕往滅火。[11]16時20分,第一廠區第二次大爆炸。警消部隊見狀,無法再深入災區。16時45分第三次大爆炸,17時15分第四次大爆炸。同日傍晚,治安機關在青草湖派出所設立指揮所,新竹縣政府成立救災小組,縣長彭瑞鷺親赴指揮。警總北區副司令、省警務處均派員往救。[13]:3

27日上午,新竹縣長彭瑞鷺及新竹縣警局長趙助奇乘直升機視察災區,仍間或發生爆炸,濃煙冉冉上升。[11]27日下午,總統蔣中正電飭臺灣省府秘書長郭澄全權處理。

爆炸及濃煙間續三日三夜,四天後火勢始確認完全撲滅。[10]大火造成百餘傷。[3]:2[13]:3房屋全倒250間,半倒房屋759間,玻璃窗或屋頂損壞1363間,[2]:3受災民眾多達五百人。[10][14]:211-212茄苳國校有45人被玻璃割傷,校舍及宿舍受損。[12][14]:211-212新城國校震毀教室十九間,宿舍三棟。[15]

後續

聯義公司在事故中的財務損失達六百萬以上,當地居民損失難以估計。[10]災民疏散至國校近一月,醫藥住食由縣政府補助,毀損的民房由工廠賠償重建。[4]1961年11月9日,新竹地方法院判處廠長楊重淵、儲運組長、儲運組領班六個月有期徒刑,可易科罰金。[16]:4 鄉民反對該廠復工,集體請願,與警察發生衝突[17]。聯義火藥廠1961年改與中華民國國防部福利總處新竹火工小組合作經營,1966年改由退輔會直接經營。1976年遷移至臺南縣龍崎鄉,易名為龍崎工廠[7]:271

2002年3月18日,國道三號茄苳交流道興建時,在姊弟公廟旁的工地內掘出大批彈藥,乃聯義公司及退輔會彈藥處理工廠未遷移的廢彈。[9][18]

參考文獻

  1. 1950年新竹市降為縣轄市,併入新竹縣,直到1982年縣市分立。
  1. 子銘. . 《聯合報》. 1961年6月27日.
  2. 本報訊. . 《中央日報》. 1961年6月28日.
  3. . 《工商日報》. 1961年6月28日.
  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 [2021-10-13]. ISBN 9789570062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5. 拍攝者不詳.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VCenter.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1961-06-26,1961-07放映
  6. 台灣省議會(1961-07-01)。[臺灣省議會第二屆第三次大會議員鄭宋柳臨時動議請政府迅速撥款救濟新竹聯義工廠爆炸災民案暨議員陳錦相、許金德臨時動議為新竹香山廢彈處理廠發生爆炸請政府儘速處理並對受災平民予以救濟案,兩案併案送請省政府迅速辦理。]。《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1530994 (2011/01/08瀏覽)
  7. 退輔會統計處. (PDF). 退輔會. 2009-04 [2013-08-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01).
  8. 馬美娟. (國立東華大學 鄉土文化學系碩士班论文). 2010.
  9. 中央社電. . 《中央通訊社》. 2002-03-19.
  10. 傅瑋瓊. . 臺北: 遠見天下文化. 2017-11-10 [2021-10-13]. ISBN 9864793217. OCLC 10229645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11.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 國史館. 1961 [2021-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12.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71 [2021-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13. 本報新竹香山廿六日電. . 《聯合報》. 1961年6月27日.
  14. 新竹縣政府主計室. . 新竹縣政府. 1969 [2021-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15.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國小. .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國小. [2023-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3.
  16. 新竹訊. . 《民聲日報》. 1961年11月11日.
  17.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 .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 [2021-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18. 香港中通社電. . 《華僑報》. 2002-03-2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