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經
契經(天城體梵語:,羅馬化:;巴利語:),又稱線經、长行,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經。原義為線,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散文文體。印度教、佛教與耆那教,都有被稱為契經的經典。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質的短文。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經典(十二分教)的一種[1]。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在九分教與十二分教中,修多羅包括經與律,後世則專指三藏中的經藏。
歷史
修多羅最早是印度的一種長行散文,不押韻,以背誦口傳的方式傳播,被形容如線一般可以一直延長。
釋迦牟尼時代,僧團成員發展出背誦釋迦牟尼口傳教義的習慣,作為修行之用,也可以將這些口述內容背誦給其他人聽,作為傳教之用。釋迦牟尼過世後,僧團召開第一次結集,参与者必须是阿罗汉,由大迦葉主持。阿難負責在會中背誦出釋迦牟尼的口傳教導,經由在場僧眾一致同意後,形成最初的修多羅。優婆離負責背誦出毗奈耶,最早也是被當成修多羅來背誦。
經文內容
佛陀教導的法(dharma)、律(vinaya),前者被發展為九分教。按印順法師推斷,九分教中最早集成的「契經」,是指說一切有部《雜阿含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蘊誦、六入誦、雜因誦、道品誦四部分[2],當中包括蘊、處、緣、食、諦、界、受、念處等相應。
赤銅鍱部誦本《相應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亦有這些相應,但次第和篇排有所不同,例如《相應部》的「食相應」未有別立成章,「諦相應」納入「大品」(近似雜阿含的道品誦),「學相應」則收入《增支部》經典中,而上座部古說亦未有「受相應」,故此,古型契經可能只分成「道品」、「諦」、「蘊」、「處」、「緣」、「界」這些相應[3]。鐘煒傑博士在《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Early Buddhism》[4]一書的附錄中,如下列出了漢巴兩本契經的卷號。
《雜阿含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契經 (修多羅) 部分:
誦 | 相應 | 卷:經號 |
---|---|---|
五陰誦 | 陰相應 | 1:1-32
10:256-272 3:59-87 2:33-58 5:103-110 |
六入處誦 | 入處相應 | 8:188-229
9:230-255 43:1164-1177 11:273-282 13:304-342 |
雜因誦 | 因緣相應 | 12:283-303
14:343-364 15:365-370 |
食相應 | 15:371-378 | |
諦相應 | 15:379-406
16:407-443 | |
界相應 | 16:444-454
17:455-465 | |
受相應 | 17:466-489 | |
道品誦 | 念處相應 | 24:605-639 |
正勤相應 | 25 (失傳) | |
如意足相應 | 25 (失傳) | |
根相應 | 25 (失傳)
26:642-660 | |
力相應 | 26:661-703 | |
覺支相應 | 26:704-711
27:712-747 | |
道分相應 | 28:748-796
29:797-800 | |
安般相應 | 29:801-815 | |
學相應 | 29:816-829
30:830-832 | |
不壞淨相應 | 30:833-860 |
品 | 相應 | 章號 :經號 |
---|---|---|
II. 因緣品 (Nidana vagga) | 因緣相應 | 12 : 1-93 |
界相應 | 14 : 1-39 | |
III. 蘊品 (Khandha vagga) | 蘊相應 | 22 : 1-158 |
IV. 六處品 (Salayatana vagga) | 六處相應 | 35 : 1-207 |
受相應 | 36 : 1-29 | |
V. 大品 (Maha vagga) | 道相應 | 45 : 1-180 |
覺支相應 | 46 : 1-175 | |
念住相應 | 47 : 1-102 | |
根相應 | 48 : 1-185 | |
正斷相應 | 49 : 1-54 | |
力相應 | 50 : 1-110 | |
神足相應 | 51 : 1-86 | |
入出息相應 | 54 : 1-20 | |
預流相應 | 55 : 1-75 | |
諦相應 | 56 : 1-131 |
註釋
- 《佛学大辞典》【长行】:“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羅是也。”
- 釋印順. . CBETA Online.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修多羅」分陰、處、因緣、聖道四大類,在《雜阿含經》的集成中,「修多羅」是最早的,正是如來教法的根本所在。
- 釋, 印順. . CBETA 線上閱讀.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相應部》沒有〈學相應〉,那是編入《增支部》了。這部分,有可以比較討論的,如〈諦〉,《雜阿含經》在〈因緣〉與〈界〉之間,屬〈雜因誦〉,而《相應部》屬於〈大篇〉(「道品」)。考《雜阿含經》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如實知),苦滅聖諦(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相應部》的〈根相應〉,也是這樣說的。諦是聖諦,是聖者如實知的,所以《相應部》屬於〈大篇〉。考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法蘊足論》與《品類足論》的〈千問品〉,〈聖諦〉都在〈念住〉與〈靜慮〉之間。《發智論》立四十(二)章:四諦與四靜慮等,同為「功德類」而不是「境界類」。聖諦屬於道品類,實為上座部的古義。後人以四諦為世出世間因果,屬於〈雜因誦〉,是作為因果事理去理解了!如〈受〉,說一切有部的古說,沒有說到〈受相應〉。但《雜阿含經》與《瑜伽論.攝事分》,都在〈界〉以下說〈受〉。《相應部》是屬於〈六處篇〉的。六受依六觸而起,六觸依於「六處」,「受」是可以攝屬「六處」的。但「受」依於六觸,而六觸於六內處(根)、六外處(境)、六識(即十八界)——三和合而有,那麼屬於〈雜因誦〉的〈界相應〉,也是很合理的。
- Choong, Mun-keat. .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0: 243–257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外部連結
- SuttaCentr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ublic domain translations in multiple languages of suttas from the Pali Tipitaka and other collections.
- Buddhist Scriptures in Multiple Languages
- More Mahayana Sutras
- The Hindu Vedas, Upanishads, Puranas, and Vedan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acred-texts.com
- A Modern su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
- Ida B. Wells Memorial Sutra Libr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li Suttas)
- Chinese and English Buddhist Sutr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emplate:Indian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