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式輪滑
自由式輪滑(英語:),或稱滾軸平地花式,是現代輪滑競技項目之一,由四大項目 – 花式繞樁、速度過樁、花式剎停、自由跳高 所組成,於2009年,FIRS(現稱WORLD SKATE)正式承認其為正式滾軸運動項目之一。
2014年,FIRS組建自由式輪滑國際委員會(Comite International de FreeStyle),簡稱CIFS,與雙排曲棍球(CIRH)、單排曲棍球球(CIRILH)、速度滾軸溜冰(CIC)、藝術滾軸溜冰(CIPA)並列。
同時FIRS任命新加坡的EDDIE CHUA(蔡紹毅)為CIFS的第一屆主席。
關於名字
自由式輪滑 於2016年被正名為Inline Freestyle,但Inline並非指其必須使用單排輪鞋(Inline skates),實際上賽例是容許使用雙排輪鞋(Roller skates)進行比賽。
過往自由式輪滑被稱為平地花式,現時亦流行簡稱平花,花式繞樁主要著眼在地面上的花式技術,幾乎沒有高跳躍; 在滑板及BMX的世界,類似的技術同樣被稱為平地花式Flat Land,自由式輪滑沒有被稱為Flat Land的原因是因為自由式輪滑本身具有非常多不同類型的競技項目,在滾軸運動以至整個體育運動世界之中,是非常特別的例子。
歷史及項目
自由式輪滑起源於歐洲,最早可以追溯至80年代,最初只是一種在小型障礙物之間穿插競速的街頭文化,隨著輪鞋科技及技術的演進,自由式輪滑漸漸形成獨有的技術體系,在1997年至2002年間,法國玩家Sebastian Laffargue把自己的技術系統化出48式基礎動作,並制定了花式繞樁的三種樁間距離, 奠定了現代自由式輪滑的大方向。[1]
自由式輪滑包含四大類,共六項比賽:
-速度過樁 Speed Slalom
速度過樁是比拚選手的單腳過樁速度,選手會有12米的起跑衝程,以單腳S型扭過20個間距80cm的樁,並需要衝過距離尾樁80cm的終點線。
速度過樁有分為自由出發、以計時方式進行的資格賽,及以資格賽成績決定入圍者的決賽,決賽會以發令起跑、一對一形式進行KO淘汰賽。
-花式繞樁Freestyle Slalom
花式繞樁比賽時會有三排分別間距120cm、80cm及50cm的樁列。其中80cm及50cm有20個樁,而120cm則為14個,而花式繞樁比賽現分為三項:
- 花式繞樁 Classic:選手會有最少1分45秒至最多2分鐘的時限,配合自選的背景音樂做出一套組合動作,裁判會根據其「技術難度」及「藝術表現」而進行綜合評分。
- 雙人花式繞樁 Pair:賽例基本與單人一樣,時限則增加為2分40秒至3分鐘,而評分因素會增加「同步性」一項。
- 花式對抗 Battle:選手將會以4人為一組,每人有兩到四次、每次30秒的機會進行技術競賽,裁判主要按選手的技術難度排列名次,名次較高者勝出到下一輪,Battle的比賽會多一行間距80cm,但只有十個的樁列。
-剎停對抗 Slide Battle
花式剎停,比賽項目名稱為剎停對抗,又稱飄移,選手將會以不同的姿勢使輪子突破摩擦力造成飄移狀態,比賽形式與花式對抗類似,每位選手將有25米的起步衝程,有其後15米開始以各種不同的動作進行剎停,最後在終點線前停下,裁判會按其剎停距離及動作難度作出名次排列,名次較高者勝出到下一輪。
-自由跳高 Free Jump
自由跳高是近年才加入的新項目,規則上與田徑跳高類近,選手在一個高度上會有2至3次的機會起跳,成功後就進入下一輪次,試跳機會用完都失敗則淘汰,亦可選擇略過某一個高度,等到想跳的高度再跳。 與田徑跳高不一樣的是,選手需要成功著地才算試跳成功。
- 一些未正式被承認的項目
- Roller Dance/Skate Jam-也就是輪舞,通常是3人以上的舞團配合音樂編排一套滾軸舞蹈表演。
- 日式大樁-日本平花的傳統玩法,使用更巨大的樁並且樁間距離更闊,選手會起跑後入樁做出一連串動作,速度非常快而且流暢,是視覺效果十分有趣的項目。
技術特點及規則
自由式輪滑是包含了花式、競速及跳高三種各走極端的競技項目,在滾軸運動中是非常特別的存在,但基本都不離 「樁」和「地面」 兩種概念。
在單排輪鞋的物料質素變好後,滾軸溜冰逐漸發展出不同於真冰的技術,加上Rocker set香蕉底的輪子配置,實現了很多過往難以做到的轉向技術,其中對自由式輪滑的技術影響最為深遠,除了各種正刃轉向外,亦使過往無法做到的剎停技術變得容易。
利用「樁」和「地面」兩種概念,很好地拚合了滾軸溜冰的三種技術形態:弧線、加速及維持滑行三種技術特色,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因為兩種概念而發展出一種互有關連的模式,花式繞樁就好比藝術滾軸溜冰,速度過樁對應著速度滾軸溜冰,而花式剎停則與極限滾軸溜冰的滑欄技術原理相似。[1]
花式繞樁可以說是滾軸溜冰的Flat Land,主要集中地面上的技巧,現時花式繞樁的技術被分成了5種:
- 其他:泛指任何四大類以外的繞樁動作
- 跳躍:跳躍指繞樁時會有雙腳同時離地的動作
- 蹲坐:蹲坐指繞樁時膝蓋摺幅達到臀部比膝蓋低的動作
- 旋轉:旋轉指持續以畫圓周或自體為圓心方式旋轉的動作
- 直線:直線系前稱「單輪系」,現時將所有蹤向過樁的動作整合為直線類,其中單輪指以一個輪子完成的動作,為花式繞樁中難度系數最高的技術,幾乎所有最難的招式都是以單輪的方式作出,亦是花式繞樁中最廣為人知、最有「平花味」的動作。
最初在歐洲,花樁的競賽十分流行Flat land比拚技術的Battle,而亞洲則流行於像藝術滾軸溜冰般、配合音樂而組合出一整套Program的Classic,一直以來歐亞對花樁的重點到底是技術比拚還是技藝合一而爭論不休,當然時至今日兩個項目都並存的時代,此種爭論已經十分少見。
花式剎停是最遲出現的玩法之一,因為以往輪鞋的物料無法提供強大的支撐力,故根本無法做出如真冰般多姿多彩而有型的剎停技巧,但在自由式輪滑鞋出現後,又有人開始鑽研這些動作,最後在約2006年,終於出現花式剎停的比賽。 現時官方制定的規例中,就把剎停的技巧分成了5類:
- 類型一: 後溜剎停 – 任何剎停方向向後的動作
- 類型二: 外刃剎停 – 剎停腳使用外刃剎、或平衡方法相近於外刃剎的動作。
- 類型三: 雙腳正向剎停 – 任何雙腳同時剎停,而方向面向身體正前方。
- 類型四: 內刃剎停 – 剎停腳使用內刃剎、或平衡方法相近於內刃剎的動作。
- 類型五: 雙腳側向剎停 – 任何雙腳同時剎停,而方向面向身體側面。
對滾軸運動的影響
自由式輪滑因為入門動作相對簡單,而且只要單腳能過20個樁就能參加比賽,自出現後就爆發性地流行,並且由於平花鞋相對其他輪鞋種類能泛用於各種休閑玩法(而且耐用兼價錢不貴!),所以逐漸取代支撐力不足的休閑鞋,同樣亦使本來只會休閑踩街的玩家容易接觸平花技巧,甚至影響各種非傳統項目都選用平花鞋作競賽裝備。
自由式輪滑的出現可謂使全世界的滾軸文化變得更多元更易入門,連帶造鞋工業亦出現大洗牌現象。
比賽及著名運動員
現時由WORLD SKATE所認可的比賽中,最高等級的是每年舉辦的世界錦標賽,其次是歐洲錦標賽及亞洲錦標賽,亦有一些經歷時間洗禮都仍然舉辦的賽事,認受性非常高,其中以上海國際公開賽、法國PSWC、韓國南原公開賽、俄羅斯RollerClub Cup歷史最為悠久。
自由式輪滑雖然歷史不長,但亦出現為數不少,對整個運動發展有極深貢獻的運動員:
- Sebastian Laffargue – 法國著名玩家,有平花教父之稱,拍下48式基礎動作並親身推廣至全世界,為自由式輪滑的奠基人,。
- 金聲鎮 “KSJ”- 韓國著名運動員,史上唯一同時取得花樁及速樁雙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亦是世上首個能兼顧藝術與難度的玩家,創下多個經典動作,奠定了現代花式繞樁框架,亦是滾軸歷史上首個於比賽實現單輪轉的運動員。
- Vincent Vu Van Kha – 與Sebastian、「神速」Olivier Herrero並稱法國三巨頭的高手,創立最初的世界性平花競賽機構IFSA。
- Igor cheremetieff – 法國著名選手,有「SEBA之後」的稱號。
- 郭方 – 中國首位世界冠軍,亦是該時代首位打敗KSJ的選手。
- 藍王恆 – 與郭方齊名的中國高手。
- 柳真成 “YJS” – 在韓國與KSJ齊名的選手,亦是除KSJ以外唯一取得過花樁世界排名第一的韓國選手。
- Sergey Timchenko – 世界排名第一在位時間最長的俄國著名選手。
- 張顥 – 當代最強花式繞樁選手。
- 蘇菲淺 – 中國當代最強女性選手。
- 馮輝 – 女子青年花式繞樁5屆世界冠軍
- 王海洋– 花式剎停5屆世界冠軍
- 謝牧倫 – 台灣當代花樁最強選手
- 邱映暄 – 台灣當代花樁最強女子選手
- 王姿茜(現名王佳葳) – 女子速度過樁2屆世界冠軍
- 陳文豐 – 香港首位國際賽花樁獎牌得主
- 馬柏康 – 香港首位PSWC男成速樁冠軍
- 黃家維(Ernest Wong) – 新加坡剎停高手,創出著名動作Ern-Sui Slide
- 柴垣匡義 – 日本當代花樁最強選手
- 柴垣大輝 – 柴垣匡義之弟,2018年青年組世界冠軍
- Sawangsri Kanchanok – 泰國當代花樁最強選手
參考資料
- ([//web.archive.org/web/20190909100022/https://blog.ulifestyle.com.hk/blogger/novaskatehk/2018/06/%E7%94%9A%E9%BA%BC%E6%98%AF%E8%87%AA%E7%94%B1%E5%BC%8F%E8%BC%AA%E6%BB%91inline-freesty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