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

阿魏(或作「阿䭳」;[1]东汉汉语:;龜茲語:;英語:)是某些阿魏屬植物分泌的油膠樹脂,具有強烈的蔥蒜臭味,用作香料藥材。又名央匱阿虞阿虞截波斯語羅馬化ānghūzeh)、形虞梵語羅馬化:hiṅgu)、興瞿興渠薰渠哈昔尼波斯語羅馬化kasni)、黑黎提提阿拉伯语:羅馬化ḥiltīt)。在古代一度誤傳成蕓薹芫荽[2]

阿魏
克孜勒庫姆沙漠阿魏()
南伊朗阿魏()植物學插圖
新鮮的阿魏油膠樹脂

來源植物

阿魏的來源植物有很多種,這些不同物種生產的阿魏化學成分有所差異,但其揮發油大都具有含硫化合物。[3][4]

  • 阿魏學名)原產中亞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阿富汗西部、巴基斯坦西部和東伊朗[5][6]阿魏是分佈最廣的阿魏來源植物,但經常被錯認成南伊朗阿魏(學名)。[5]其揮發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
  • 南伊朗阿魏學名)原產南伊朗,其揮發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4]很多產阿魏的物種都被錯認成南伊朗阿魏,因此大眾以為此種就是阿魏的主要來源,但很多標記為此種的阿魏其實是採自其它物種。[5][7]南伊朗阿魏生產地局限於其原產地,甚至在伊朗國內,也只有南部原產地出產的才是正宗南伊朗阿魏,東部地區出產的阿魏則來自其他物種。[3][6]
  • 紅莖阿魏學名)和假蒜臭阿魏學名)原產伊朗西部和西南部,與南伊朗阿魏近緣。有學者認為它們應該併入南伊朗阿魏。[5][7]
  • 盧特阿魏學名)是原產東伊朗的阿魏來源植物。[3][6]其揮發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
  • 蒜臭阿魏學名)是原產東伊朗的阿魏來源植物。[6]其揮發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
  • 闊裂阿魏學名)是原產東伊朗和土庫曼斯坦南部的阿魏來源植物。[6]其揮發油具有含硫化合物。[3][4]
  • 新疆阿魏學名)原產中國新疆。中國產的阿魏主要來自此種。[8]其揮發油具有含硫化合物。[4]
  • 阜康阿魏學名)是原產中國新疆的阿魏來源植物。[8]其揮發油具有含硫化合物。[4]
  • 巨茴阿魏學名)原產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爾[5]雖然很多資料顯示此種為阿魏的來源之一,[7]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其揮發油沒有含硫化合物。[9]
  • 大果阿魏學名)原產中國新疆、中亞、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8]
  • 托里阿魏學名)原產中國新疆和中亞。[8]
  • 圓錐莖阿魏學名)原產中國新疆和中亞。[8]
  • 臭阿魏學名)原產中國新疆和中亞。[10]

記載

郭義恭廣志》:阿魏,生崑崙國,是木津液,如桃膠狀。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爲上。

段成式酉陽雜俎》:阿魏,出伽闍那國,即北天竺也。伽闍那呼爲形虞。亦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爲阿虞截。樹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葉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拂林國僧彎所說同。摩伽陀國僧提婆言,取其汁如米豆屑,合成阿魏。

採集

把阿魏屬植物的根部挖出並去泥,並用其葉片為根部遮陽。之後,把根打橫斬斷,斷口會滲出白色汁液,並慢慢變稠。待流出來的汁液乾硬後挖走,然後又可再在其他部位再重覆上述步驟,直至所有汁液取盡為止。[11]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䭳,阿䭳,藥名。通作魏。
  2. 慧琳《一切經音義》:「興渠(此言少訛也借音嫣蠅反出烏茶娑他那國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傳以為芸薹者非也嫣音虛延反)。」
    《宋高僧傳》:「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興渠。興渠人多說不同,或蕓薹、胡荽或阿魏……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韮、三葱、四薤,闕於興渠,梵語稍訛,正形具,餘國不見。迴至闐,方得見也,根麁如細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國人種取根食也。于時冬天到彼不見枝葉。薹、荽非五辛。」
  3. Farhadi, Faegheh; Iranshahi, Mehrdad; Taghizadeh, Seyedeh Faezeh; Asili, Javad. .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0-11-01, 155: 112827 [2021-05-18]. ISSN 0926-6690. doi:10.1016/j.indcrop.2020.112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4. Sahebkar, Amirhossein; Iranshahi, Mehrdad. . Asian Biomedicine. 2010-12-01, 4 (6): 835–847 [2021-05-19]. ISSN 1875-855X. doi:10.2478/abm-2010-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英语).
  5. Chamberlain, David F. . Notes from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1977, 35 (2): 229–233.
  6. Farhadi, Faegheh; Asili, Javad; Iranshahy, Milad; Iranshahi, Mehrdad. . Fitoterapia. 2019-11-01, 139: 104361 [2021-05-16]. ISSN 0367-326X. doi:10.1016/j.fitote.2019.1043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7. Panahi, Mehrnoush; Banasiak, łukasz; Piwczyński, Marcin; Puchałka, Radosław; Kanani, Mohammad Reza; Oskolski, Alexei A; Modnicki, Daniel; Miłobędzka, Aleksandra; Spalik, Krzysztof. .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8-09-28, 188 (2): 173–189. ISSN 0024-4074. doi:10.1093/botlinnean/boy055.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92–194. ISBN 7532378659.
  9. Samimi, M.; Unger, W. . Planta Medica. 1979, 36 (6): 128–133 [2022-03-08]. ISSN 0032-0943. doi:10.1055/s-0028-10972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3).
  10. . 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11. Williams, Samuel Wells. 4th ed. 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56: 141.

延伸阅读

  • 阿魏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阿魏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