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語錄

娜‧語‧錄》(英語:)是美国女歌手麦当娜的第10张录音室专辑,於2005年11月11日由华纳兄弟唱片公司发行。這是瑪丹娜自1992年後再度由舊東家發行的新作,曲風和她上一張專輯《夢醒美國》(英語:)迥異,是一張商業性極高的作品。《娜‧語‧錄》空降告示牌專輯榜冠軍[11],是瑪丹娜第3張空降榜首專輯,第6張美國冠軍專輯,它更榮獲第49屆葛萊美獎的最佳電子/舞曲專輯獎(Best Electronic / Dance Album),專輯在美銷售數字逾百萬張。

娜‧語‧錄
Confessions on a Dancefloor
Back of a woman with fiery red hair and wearing a pink leotard. Her legs are stretched apart and she wears pink shoes with heels. Her left hand is stretched right out and she tilts her head back while supporting herself with her right hand. The backdrop reveals small colored circles like a disco ball. On the image, the word "Madonna" is written in capital pink-and-white stripes. Beneath it, "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 is written in white flowing script.
麥當娜录音室专辑
发行日期2005年11月11日
录制时间2005年
伦敦
(梅菲尔工作室)
斯德哥尔摩
(Murlyn音乐集团)
类型
时长56:34
唱片公司华纳兄弟唱片公司
Mirwais Ahmadzaï, Bloodshy & Avant, Madonna, Stuart Price
麥當娜专辑年表
Remixed & Revisited
(2003年)
娜‧語‧錄
Confessions on a Dancefloor

(2005年)
Hard Candy
(2008年)
收錄於娜‧語‧錄的單曲
  1. 心神不寧 / Hung Up
    發行日期:2005年10月17日
  2. 對不起 / Sorry
    發行日期:2006年2月28日
  3. 在一起 / Get Together
    發行日期:2006年6月6日
  4. 跳躍 / Jump
    發行日期:2006年10月31日
專業評分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Allmusic3.5/5颗星[1]
BBC Music(favorable)[2]
Billboard(favorable)[3]
Entertainment WeeklyB+[4]
The Guardian4/5颗星[5]
Observer Music Monthly5/5颗星[6]
Rolling Stone4/5颗星[7]
Slant Magazine4/5颗星[8]
Stylus MagazineA−[9]
時代雜誌(favorable) [10]

專輯簡介

回歸舞池

《娜‧語‧錄》制作人是英國音樂人Stuart Price,整張專輯采用了Non-Stop的編制,以“回歸舞池”為大前提,麦当娜將專輯的重點放在「自白」上。主打歌〈心神不寧〉是一首復古風格的舞曲,曲調采樣了ABBA組合1979年的名曲〈Gimme! Gimme! Gimme!〉,瑪丹娜在這支單曲的音樂影片中身著桃紅色、綠色健美連體裝,成功營造出上世紀70年代的迪斯科風潮。第二支單曲〈對不起〉的音樂影片則是噱頭十足,除瑪丹娜在歌曲中講了八種不同語言的Sorry外,影片中更請來了當紅的同志成人影片男星韋弗瑞德·奈特(Wilfried Knight)客串演出,更是吸引了不少同志的眼光。

商業成績

專輯《娜‧語‧錄》於2005年12月3日空降專輯榜冠軍,在美銷售逾百萬張,這是瑪丹娜第6張美國冠軍專輯。這張專輯一共發行4首單曲,〈心神不寧〉、〈對不起〉、〈在一起〉和〈跳躍〉。首支單曲〈心神不寧〉在單曲榜成績第7名,成為瑪丹娜第36首TOP 10,這也追平了貓王的紀錄,和貓王並列擁有最多首TOP 10單曲的藝人。第二首單曲〈對不起〉僅在單曲榜拿到第58名。

雖然單曲在流行榜的成績不佳,但是在舞曲榜上,這四支單曲通通都登上了第一名。〈心神不寧〉4週冠軍、〈對不起〉2週冠軍、〈在一起〉1週冠軍以及〈跳躍〉2週冠軍,瑪丹娜創下連續10年每年都有冠軍舞曲產生(1997年至2006年),而且她在舞曲榜冠軍曲累積至37首,這紀錄遙遙領先所有的藝人。

在2006年告示牌年終排行方面,《舞曲榜》共有3首單曲上榜,〈對不起〉名列第6名、〈在一起〉第9名以及〈心神不寧〉第27名[12]。《Dance / Club Artists》中瑪丹娜名列冠軍[13]。《Dance / Electronic Albums》第一名為《娜‧語‧錄》[14]

在英國榜方面,《娜‧語‧錄》是瑪丹娜第7張英國冠軍專輯,這張專輯在該榜拿下2週冠軍,在榜內共停留了54週,更連續兩年進入英國年終專輯榜排名,2005年為第15名,2006年為第40名。專輯中的單曲〈心神不寧〉、〈對不起〉都拿下英國單曲榜第一,〈對不起〉成為瑪丹娜第12首英國冠軍單曲,這也讓她成為擁有最多英國冠軍單曲女藝人。另外兩首單曲〈在一起〉和〈跳躍〉則獲得第7名和第9名。

2006年上映的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英語:)挑中瑪丹娜的〈跳躍〉和另一首她的曠世經典〈風尚〉成為電影插曲,而〈跳躍〉不僅是片中插曲之外,它還被片商選為搭配電影預告片的廣告曲,不過〈跳躍〉未納進該片電影原聲帶中的曲目,原聲帶中只收錄了〈風尚〉。

英國樂壇紀錄

瑪丹娜是一項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英國樂壇紀錄保持者,她憑藉著《娜‧語‧錄》和〈心神不寧〉於2005年11月26日在英國專輯、單曲榜上雙雙摘冠,因而成為締造此紀錄最年長的藝人(47歲又101天),這是她第三度在英國排行榜創此成績,前兩次分別為1986年7月12日專輯《忠實者》和單曲〈爸爸別說教〉以及1989年4月1日專輯《宛如祈禱者》和同名單曲〈宛如祈禱者〉同時登頂。 [15] [16] [17]

葛萊美獎

在2006年第48屆葛萊美獎頒獎典禮的開幕表演中,瑪丹娜和虛擬搖滾樂團Gorillaz以及饒舌大將軍De La Soul合作演出,曲目之一就是〈心神不寧〉,這也是葛萊美獎第一次出現虛擬樂團和真人一同在台上表演,瑪丹娜算是又創了一個新紀錄。瑪丹娜在隔年的第49屆葛萊美獎,以《娜‧語‧錄》獲得最佳電子/舞曲專輯獎(Best Electronic / Dance Album)。

曲目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Hung Up
  • Madonna
  • Price
5:36
2.Get Together
  • Madonna
  • Anders Bagge
  • Peer Åström
  • Price
  • Madonna
  • Price
5:30
3.Sorry
  • Madonna
  • Price
  • Madonna
  • Price
4:43
4.Future Lovers
  • Madonna
  • Mirwais Ahmadzaï
  • Madonna
  • Ahmadzaï
4:51
5.I Love New York
  • Madonna
  • Price
  • Madonna
  • Price
4:11
6.Let It Will Be
  • Madonna
  • Ahmadzaï
  • Price
  • Madonna
  • Price
4:18
7.Forbidden Love
  • Madonna
  • Price
  • Madonna
  • Price
4:22
8.Jump
  • Madonna
  • Joe Henry
  • Price
  • Madonna
  • Price
3:46
9.How High
  • Madonna
  • Christian Karlsson
  • Pontus Winnberg
  • Henrik Jonback
  • Madonna
  • Bloodshy & Avant
  • Price (co.)
4:40
10.Isaac
  • Madonna
  • Price
  • Madonna
  • Price
6:03
11.Push
  • Madonna
  • Price
  • Madonna
  • Price
3:57
12.Like It or Not
  • Madonna
  • Karlsson
  • Winnberg
  • Jonback
  • Madonna
  • Bloodshy & Avant
4:31

其他版本

單曲排行成績

年份 歌曲 美國單曲榜 美國舞曲榜 英國單曲榜
2005 心神不寧 7 1 (4週) 1
2006 對不起 58 1 (2週) 1
- 在一起 - 1 7
- 跳躍 - 1 (2週) 9

参考资料

  1.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05-11-15 [200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4).
  2. Braidwood, Alan. . BBC. BBC Online. 2005-10-13 [200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3.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New York: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2005-11-19, 117 (47): 72 [2009-07-27]. ISSN 0006-2510.
  4. Browne, David. .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05-11-15 [200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
  5. Petridis, Alexis. . The Guardian. 2005-11-11 [200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3).
  6. Robinson, Peter. . The Observer. 2005-11-20 [201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7. . Rolling Stone. Jann Wenner. [201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9).
  8. Cinquemani, Sal. . Slant Magazine. 2005-11-04 [200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4).
  9. Inskeep, Thomas. . Stylus Magazine. 2005-11-21 [201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10. Tyrangiel, Josh. . 時代雜誌 (Time Inc.). 2005-11-14 [200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4).
  11. http://www.billboard.com/charts/2005-12-03/billboard-200
  12. .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30).
  13. .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4).
  14. .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4).
  15. . [2017-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16. . [2017-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4).
  17. . [2017-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3).
  18. . Amazon.com. [2014-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19. . Amazon.com. [201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4).
  20. Album references
  21. Album references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