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路1号、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展览、陈列、研究良渚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其前身为1994年成立开馆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3月动工、2008年10月对外开放,馆名由江泽民题写。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于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 | |
成立日期 | 1994年 |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 |
類型 | 专题博物馆 |
策展人 | 蒋卫东 |
公共交通 | 杭州公交372、348、313、478、787、390路、b支8 |
網站 | http://www.lzmuseum.cn/ |
建筑设计
良渚博物院新馆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其设计理念为“一把玉锥散落地面”,建筑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体块组成,内部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庭院,外墙采用黄洞石砌筑。新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设有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及文物库房等
良渚博物馆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展览设计理念是:雍容华贵、高雅亲和。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在三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展厅中,分别陈列“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另外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束。 [1]。

东南侧主入口

大厅外侧庭院

第一、二展厅间的水庭院

西南侧出口
展览陈列
该馆基本展览的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分“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部分内容,馆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陶器和漆器等珍贵文物1000余件。

石犁,庙前遗址出土

酸枣核标本,卞家山遗址出土

丧葬陶器一组(陶鼎、陶双鼻壶、陶盆和陶罐),庙前遗址出土

生活用陶器一组(陶鼎、陶豆和陶壶),同上

纺轮
奖项
1994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荐为「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获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08年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获评2007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