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諾拉·蓋號轟炸機
艾諾拉·蓋(英語:)是一架隸屬於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09混合飛行大隊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這命名源自該機機長保羅·蒂貝茨()母親的名字——。此飞机執行了于日本時間1945年8月6日早上8點15分[1],在廣島上空擲下「小男孩」原子彈的任务。[2]
艾諾拉·蓋號轟炸機 | |
---|---|
進行廣島轟炸之後的艾諾拉·蓋號轟炸機。雖然實際上是隸屬於第509混合飛行大隊,但為了欺敵,艾諾拉·蓋號的機尾特別繪上了代表第六任務飛行大隊的「R」字標誌。 | |
种类 | B-29-45-MO 超級堡壘轟炸機 |
制造商 | 奧馬哈格倫·L·馬丁公司 |
建造时间 | 1945年5月18日 |
军用航空器编号 | 44-86292 |
无线电码 | 維克多12(後改為維克多82) |
所有者以及运营商 | 美國陸軍航空軍 |
服役年份 | 1945年5月18日 – 1946年7月24日 |
被保存于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 |
歷史
艾諾拉·蓋(型號為B-29-45-MO,序號44-86292,中隊編號82)是由格伦·L·马丁公司(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前身之一)位於內布拉斯加州貝爾維尤奥佛特空军基地(Offutt AFB)內的轟炸機生產線所製造。當時有15架B-29針對原子彈投彈進行改造,稱為「銀盤計畫」,艾諾拉·蓋號就是其中之一[3][4]。改造內容有:
1945年5月9日,艾諾拉·蓋還在生產線時,就已被當時509大隊指揮官蒂貝茨上校挑中。美國陸軍航空軍在1945年5月18日接收後轉交給第509大隊393轟炸中隊,於1945年6月14日由羅伯.A.路易斯上尉率領的團隊,將它從內布拉斯加州阿瑪哈市飛往509大隊位於猶他州溫多弗陸航隊基地。
13天後,艾諾拉·蓋號離開溫多弗前往關島進行彈艙改造,隨後於7月6日飛往天寧島。7月期間,它一共參與了8次訓練與2次任務,包括7月24日與7月26日對神戶與名古屋的工業目標投擲南瓜炸彈。直到7月31日,艾諾拉·蓋號才為了它真正的任務進行演練。起初,該機被授予的中隊編號是12,但基於安全理由需偽裝成第6轟炸大隊旗下的轟炸機,於是在8月1日將機尾標誌塗裝為圓圈中寫著R,並將中隊編號改為82以免與真正的第6轟炸大隊混淆。
参与轰炸
除了8月6日的廣島轟炸任務外,艾諾拉·蓋也參與了8月9日的第二次原子彈攻擊,在任務中負責對小倉市的天候狀況偵察工作。不過由於攻擊當天原本被設定為首要攻擊目標的小倉氣候狀況不佳,因此實際攜帶「胖子」原子彈的另一架B-29轟炸機「博克斯卡號」(Bockscar)轉而飛至次要目標長崎市投下炸彈。
二戰結束後,艾諾拉·蓋回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陸軍機場( Roswell Army Air Field,今沃克空軍基地)服役,並參與位於瓜加林環礁的十字路口行動,但並沒有參與比基尼環礁的氫彈試爆。1946年8月30日,艾諾拉·蓋號的擁有權由美國空軍轉移到史密森尼學會手上,但因為缺乏適當的存放場地,退役後的飛機在之後的15年中輾轉停放於多處不同的美國空軍設施內。由於露天放置且未能確實看守,期間艾諾拉·蓋號遭到多次闖入,部分的機內零件遭竊。為了避免破壞的程度加遽,1960年8月時史密森尼的工作人員開始將艾諾拉·蓋號解體,將零件運往史密森尼學會位於馬里蘭州蘇特蘭(Suitland, MD)的倉儲設施保存。
到了1980年代,幾名曾在第509飛行大隊服役過的退役軍人們開始進行遊說,希望史密森尼學會能將艾諾拉·蓋號復原並且展出。1995年,艾諾拉·蓋號的機身首次在華盛頓特區的國立航空太空博物館(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NASM)中展出,在充滿爭議氣氛下紀念人類首次投下原子彈50週年。除了已經公開展示的機身部分外,包括機翼、螺旋槳與發動機在內的其他組件也持續地在進行復原工程,一直到2003年時,所有的組件全被送至即將開幕、位於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的NASM分館史蒂文·烏德沃爾哈齊中心(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在那裡艾諾拉·蓋號開始進行整機的組裝工程,並在2003年4月10日完成,至此之後就一直是該中心的重要館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