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伯哈德·馮·馬肯森
埃伯哈德·馮·馬肯森(德語:,1889年9月24日—1969年5月1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一名大將。
埃伯哈德·馮·馬肯森 | |
---|---|
埃伯哈德·馮·馬肯森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普魯士波森省布洛姆貝格(今波蘭庫亞維-波美拉尼亞省比得哥什) |
逝世 | 西德什列斯威-霍爾斯坦新明斯特 |
效命 | 德意志帝國(從1918年) 德國(1933年) 納粹德國 |
军种 | 德意志帝國陸軍(從1918年) 德國(1933年) 納粹德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908年—1945年 |
军衔 | 大將 |
统率 | 第3裝甲軍 第14軍團 |
参与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获得勋章 | 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
生平
早年
出生在德意志帝國波森省布龙貝格(今波蘭庫亞維-波美拉尼亞省比得哥什),他的父親是德意志帝國陸軍元帥、名声卓著的骑兵领袖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小馬肯森於1906年加入德意志帝国陸軍,驻扎在但泽。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是個中尉,1915年戰傷轉往參謀官負責謀略,一戰結束後他續留在軍中,1934年升為上校,1935年被任命德國第10軍參謀長,1937年擔任裝甲旅旅長,1938年升為少將,1939年擔任威廉·李斯特上將部隊參謀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初擔任德國第14軍團參謀長,於1939年9月謀略進攻波蘭,接著轉任德國第12軍團參謀長,謀略法國戰役,1940年1月1日晉升為中將,8個月後又升官為騎兵上將,1941年1月升任東戰場德國南方集團軍屬下德國第3裝甲軍司令開始領帶大軍,1942年11月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莱斯特陸軍元帥擔任東戰場德國A集團軍司令時,轄管馬肯森改派任德國第1裝甲軍團司令,並於1943年3月參與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中大戰蘇聯紅軍,同年稍後因戰功升大將,馬肯森被派到義大利擔任第14軍團司令,到1944年他奉令退役。
1944年3月24日,德國黨衛隊保安處成員在阿德蒂諾洞穴(Ardeatine Caves)大屠殺中槍殺了335名義大利平民,以報復在拉塞拉大街(Via Rasella)暗殺行動中喪生的32名德國士兵。這場戰爭罪行是阿道夫·希特勒與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大將和阿爾伯特·凱塞林元帥協商後下令的。身為第14軍團司令,馬肯森隸屬於凱塞林。反過來,馬肯森是羅馬城指揮官庫爾特·馬爾澤中將的上級。凱塞林最終下令羅馬安全警察兼安全局局長赫伯特·卡普勒謀殺人質。據其他消息來源稱,麥肯森本人下達了槍擊命令;無論如何,卡普勒與他和馬爾澤討論了整個程序。馬爾澤隨後組建了一支由黨衛軍成員埃里希·普里克領導的行刑隊,對隨機選擇的平民進行了處決[2]。
他在戰時榮膺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注釋
- 他是所有普魯士陸軍元帥中年齡最高的,並且是普法戰爭中少數能活著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軍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陸軍服役的元帥中,只有巴伐利亞的魯普雷希特(1869-1955年)倖免於難
- Gerhard Schreiber, Deutsche Kriegsverbrechen in Italien: Täter, Opfer, Strafverfolgung, C.H. Beck, ISBN 978-3-406-39268-9 (德文)
- Dr. Gerd F. Heuer – Die Generalobersten des Heeres, Inhaber höchster Kommandostellen 1933-45, ISBN 3-8118-1408-7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埃伯哈德·馮·馬肯森 |
军职 | ||
---|---|---|
前任: 庫尔特·馮·格爾菲中將 |
第3裝甲軍司令 1941年1月15日 - 1942年3月31日 |
繼任: 利奧·蓋爾·馮·施韋彭堡中將 |
前任: 利奧·蓋爾·馮·施韋彭堡中將 |
第3裝甲軍司令 1942年7月20日 - 1943年1月2日 |
繼任: 赫爾曼·布莱特中將 |
前任: 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元帥 |
第1裝甲軍團司令 1942年11月21日 - 1943年10月29日 |
繼任: 漢斯-瓦倫丁·胡貝大将 |
前任: 威廉·李斯特元帥 |
第14軍團司令 1943年11月5日 - 1944年6月4日 |
繼任: 約阿希姆·利默爾森大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