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岩
花瓶岩,又稱花瓶石,是一座位於臺灣屏東縣琉球嶼本福村的一個海蝕柱蕈狀岩,該景觀現由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維護。
花瓶岩 | |
---|---|
花瓶石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屏東縣琉球嶼本福村白沙尾海灘 |
座標 | 22°21′20.4″N 120°22′50.7″E |
最高点 | 9(30英尺) |
地质 | 岩石 |
概要
該岩石所在地的地質為珊瑚礁石灰岩和泥岩,最初沉積在海底的上新世泥岩地層。隨後由於地殼构造抬升,上面生長了4-10公尺高的珊瑚礁形成了琉球嶼石灰岩[1][2]。而在長期的海岸侵蝕下,岩石頸部最終呈現出上粗下細的獨特造型。[3],當前該岩石上長滿包括臭娘子與盒果藤等植物。臺灣日治時期期間,該岩石曾被稱為「香菇岩(琉球キノコ岩)」[4]或「茸岩」。[5]
花瓶岩所在區域曾遭到人為破壞及意外事件發生,如施放煙火及天燈[6]、失足[7]、刻字等破壞[8]。2022年後,花瓶岩區域由保育區巡守隊管理,並定期針對保育區破壞棲地環境提供保護和遊客勸導[9][10]。根據2023年紀錄,花瓶岩的珊瑚覆蓋率狀態呈「失能」[11]。
參考文獻
- 石再添; 張瑞津; 許民陽; 沈淑敏. . 台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1991.
- 交通部觀光局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 . 台灣: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02.
- 王郁軒. . 國語日報.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臺灣)).
-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 陳彥廷. . 自由時報. 2014-07-16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臺灣)).
- 陳彥廷. . 自由時報. 2020-10-25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臺灣)).
- 潘欣中. . 聯合新聞網.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臺灣)).
- 陳彥廷. . 自由時報. 2022-11-03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臺灣)).
- 蔡宗憲. . 自由時報. 2023-10-26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臺灣)).
- 胡瑞玲. . 聯合新聞網.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 花瓶岩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