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英格豪斯

詹·英格豪斯 又译(扬 英恩豪斯,扬 英根豪斯, 詹 英恩豪斯)(荷蘭語FRS1730年12月8日—1799年9月7日),荷蘭生理學家、生物學家與化學家。他廣為人知的最佳成就之一是發現光合作用,展現光為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與釋放氧氣過程的必需要素[1][2][3]。他也發現到植物有著如同動物一樣的呼吸作用[4]。在他一生當中,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768年,成功為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接種天花,隨後成為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的私人顧問與醫師[5]

詹·英格豪斯
一幅鉛色的人物側面肖像圖
詹·英格豪斯肖像圖
原文名
出生(1730-12-08)1730年12月8日
布雷達
逝世1799年9月7日(1799歲—09—07)(68歲)
大不列顛王國卡恩
墓地馬利亞墓地(St Mary the Virgin Churchyard)
国籍荷蘭共和國
教育程度醫學士
母校魯汶大學
萊登大學
知名于光合作用
配偶阿加塔·瑪麗亞·雅坎1775年结婚)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理學
受影响自彼德·馬森布羅克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

生平

早年

出生背景為來自於芬洛的貴族世家英格豪斯家族(Ingenhousz)。16歲時英格豪斯在魯汶大學就讀醫學知識,於23歲取得醫學士學位。後續在萊登大學花兩年時間上曾試作出萊頓瓶的學者彼德·馬森布羅克所教授之電學課程,課程結束後英格豪斯返回到故鄉布雷達有從事一些醫療上的試驗。[6]

天花醫治

1764年英格豪斯的父親過世後,他開始在歐洲各處學習對抗天花接種技術。在過去所認識的親友英國醫者約翰·普林格協助之下,英格豪斯習得新的接種技術後;1767年在赫特福德郡替700多名民眾進行接種。[6]

1768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透過約翰·普林格的消息,得知在英國有透過接種成功抵抗天花的事蹟後,對此技術產生了興趣。當時哈布斯堡君主國的醫療機構普遍對於接種抱持著反對態度,特蕾莎仍打算讓自身家族來一試。在普林格的推薦下,英格豪斯前往奧地利向特蕾莎的家族進行接種。在接種最後是成功的結果之下,英格豪斯被聘請為特蕾莎的私人醫療顧問且可留在奧地利生活。[5]

光合作用發現

1771年在會見研究氣體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後,英格豪斯開始投入對於植物在氣體交換方面的研究。1779年英格豪斯發現植物在被光照到的情況下,會在綠色部位的器官發出氣泡;若在陰暗處,這個行為則會停止。[7]

之後英格豪斯得知由植物所發出的氣泡為氧氣,若在無光的地方則會排出二氧化碳。並且發現植物在有光的情況下所排出的氧氣多於二氧化碳。此發現指出在生活四周的空氣並非僅來自於土壤。

其它

卡恩的詹·英格豪斯紀念匾額。

英格豪斯在1769年獲得皇家學會的院士身份資格。[8]他在1775年與阿加塔·瑪麗亞·雅坎(Agatha Maria Jacquin)結婚。[6]

除了待在荷蘭與奧地利進行活動外,英格豪斯也曾前往法國英國蘇格蘭瑞士等地工作。英格豪斯也有投入在電力熱傳導方面領域的研究,並曾多次與班傑明·富蘭克林亨利·卡文迪許等人往來。.[9]

1785年英格豪斯曾提出在酒精表面上發現會有塵埃不規則運動的情況,此為後續由羅伯特·布朗所指出的布朗運動現象。[6]

離世

1799年9月7日英格豪斯離世,死後在英國卡恩一帶的馬利亞墓地(St Mary the Virgin Churchyard)火化,英格豪斯的妻子也在他死後隔年離世。[10]

紀念

2017年12月8日,Google變更其首頁的塗鴉,以紀念英格豪斯287歲冥誕。[11]

參考文獻

  1. Beale and Beale, Echoes of Ingen Housz, 2011
  2. Gest, Howard. .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2000, 63 (2): 183–90. PMID 16228428. doi:10.1023/A:1006460024843.
  3. Geerd Magiels, Dr. Jan Ingenhousz, or why don't we know who discovered photosynthes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st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2007
  4. Howard Gest. (PDF).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1997年, 53: 65至72頁 [2017-12-08]. doi:10.1023/A:100582771146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0).
  5. Ingen Housz JM, Beale N, Beale E. . J Med Biogr. 2005年, 13 (1): 15至21頁. PMID 15682228.
  6. Eugene M. McCarthy. . Macroevolution.net. [2017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2日) (英语).
  7. . 萊莫恩學院. [2017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28日) (英语).
  8. . 皇家學會. [2017年12月8日] (英语).
  9. Smith, Edgar F.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26年, 3: 29至40頁 [2017年12月8日]. Bibcode:1926JChEd...3...29S. doi:10.1021/ed003p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30日).
  10. Van Klooster; H. S.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52年, 29 (7): 353至355頁 [2017年12月8日]. Bibcode:1952JChEd..29..353V. doi:10.1021/ed029p3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12日).
  11. . [201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