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鏡記
《荔鏡記》,又称《陈三五娘》,是明朝傳奇作品,出於語言近似的中國潮州及泉州,作者名已失佚,主要為曲牌(劇本)型式,用戲劇來表演。內文詞語用潮州語及閩南語泉州話混合寫成,可謂最早、閩南文字最豐富的一部閩南語白話文出版品[1]。另一本更早的閩南白話文文獻《金釵記》宣德年寫本於1975年12月23日於廣東潮安縣出土,但閩南文字只有約40左右。
荔鏡記 | |
漢字 |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閩南拼音 | |
方音符號 | |
別名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閩南拼音 | |
方音符號 |
《荔鏡記》故事內容在敘述陳三(陳伯卿,排行第3,泉州人,大哥陳伯賢在廣東做官)五娘(黃碧琚,潮州富戶黃九郎的女兒)曲折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地點在潮州府,其他的人物還有洪益春(黃碧琚的隨身婢女,穿針引線,后同配陳伯卿)、小七(喜歡洪益春的黃家男傭人)、磨鏡師李公伯、李婆(李公伯妻)、富戶林家的阿舍(富翁)林大(想娶黃碧琚的反面人物)、撐渡伯等。
《荔鏡記》故事廣傳於閩南、潮汕、臺灣和東南亞,是潮劇、白字戲、梨園戲(南管戲)、高甲戲、歌仔戲等劇種的常演劇目。
《陳三五娘》與《山伯英台》、《李連生什細記》、《呂蒙正》並稱歌仔戲四大齣,廣受台灣人民的喜愛。
因《荔鏡記》的自由愛情故事與中國傳統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衝突,所以此劇在明清兩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過還是廣受大閩南地區的群眾歡迎。而閩南地區有俗諺謂「嫁豬嫁狗,不如佮(與)陳三走」(女孩子嫁來嫁去的,倒不如嫁給陳三這類人)。
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作品《星》,取材自本故事。
刊本
《荔鏡記》版本計有:明朝嘉靖丙寅年(四十五年、1566)刊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萬曆辛巳年刊本《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清朝順治辛卯年刊本《新刊時興泉潮雅調陳伯卿荔枝記大全》、光緒十年刊本《繡像荔枝記真本——陳伯卿新調》。另有小說刊本如:明末天啟年間傳為李卓吾所撰的《荔鏡傳》。
荔鏡記目錄導引
明朝嘉靖本荔鏡記全劇共55齣,如下所示:
|
|
|
註釋
- 陈智勇. . 泉州晚报. 2010-06-10 [201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中文(简体)).
參考文獻
- 駱倩(厦門大學碩士研究生),〈從《陳三五娘》看閩南潮汕的文化關係〉,閩南文化與潮汕文化比較研討會論文集,陳耕厦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廈門,2005。
- 鍾美蓮,〈荔鏡記中的多義詞「著」〉,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2000。
- 林道祥(汕頭大學文學院),〈明本潮州戲文詞選釋〉,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潮州韓山師範學院,潮州,1999。
-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3。
- 林豔枝,〈嘉靖本荔枝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台北,1987。
- 入矢義高解,《荔鏡記戲文》,八木書店,東京,日本,1980。
- 林倫倫,《潮汕方言歷時研究》,〈地方文獻資料與潮汕方言的歷史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中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