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古巴列娃

葉卡捷琳娜·尤里耶芙娜·古巴列娃俄語:羅馬化:Yekaterina Yur'yevna Gubareva1983年7月5日),婚前姓克拉斯科(Краско),是烏克蘭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的公眾和政治人物。其曾任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首任外交部部長、副外交部部長;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人民議會副主席;及在俄罗斯扶植的赫尔松州政府擔任副州長。其丈夫是烏克蘭親俄政治人物、俄羅斯新納粹組織俄羅斯民族團結前成員帕維爾·古巴列夫

葉卡捷琳娜·古巴列娃
葉卡捷琳娜·古巴列娃
赫尔松军民行政机构副行政长官
现任
就任日期
2022年6月16日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人民議會副主席
现任
就任日期
2014年11月3日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
现任
就任日期
2014年8月15日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
任期
2014年5月16日—2014年8月15日
继任亞歷山大·卡拉曼
个人资料
出生葉卡捷琳娜·尤里耶芙娜·克拉斯科
(1983-07-05) 1983年7月5日
 蘇聯乌克兰赫爾松州卡霍夫卡
国籍 蘇聯(至1991年止)
 烏克蘭(1991年-2014年)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2014年起)
 俄羅斯(2022年起)
政党新俄羅斯黨(2014年-)
自由頓巴斯(2014年-)
伴侣帕維爾·古巴列夫
儿女3
母校頓涅茨克國立工業大學
頓涅茨克藝術學院

經歷

克拉斯科[1]於1983年7月5日出生在赫爾松州卡霍夫卡。2000年畢業於卡霍夫卡第五中學。2005年畢業於頓涅茨克國立工業大學信息與計算機工程系。在學習期間,她結識未來的丈夫帕維爾·古巴列夫[2]。並在2007年6月30日與古巴列夫結婚,育有兩子斯維亞托斯拉夫·古巴列夫(Святослав Губарев,2008年生)、拉多米爾·古巴列夫(Радомир Губарев,2010年生)和一女米蘭娜·古巴列娃(Милана Губарева,2013年生)。2013年她進入頓涅茨克藝術學院就讀,由於2014年爆發頓巴斯戰爭,故此其沒有畢業[3]

2012年5月9日,古巴列娃和她的同事在頓涅茨克市文化和娛樂公園組織了一次行動,向頓涅茨克的居民和訪客分發聖喬治絲帶[3]

2012年,在頓涅茨克極限運動員的倡議下組織了小組,以創建一個由古巴列娃領導的極限運動專業網站[4]。2013年5月1日,古巴列娃於謝爾巴科夫中央文化娛樂公園頓涅茨克市長亞歷山大·盧基揚琴科(Олександр Лук'янченко)的參與下舉行了該網站的開幕禮[5]。古巴列娃還是「健康生活方式節」的發起者和啟發者,節日於2013年5月25日,同樣在謝爾巴科夫中央文化娛樂公園舉行,並得到了市長亞歷山大·盧基揚琴科的支持[6][7]

古巴列娃從事繪畫,其在頓涅茨克美術館組織展覽[8],並在廣告服務領域以個人身份開展活動[9]

政治活動

作為頓涅茨克反尊嚴革命的積極參與者,古巴列娃參與了親俄組織「頓巴斯人民民兵」(Народное Ополчение Донбасса)的創建。古巴列娃在俄羅斯逗留期間,她曾與俄羅斯武裝分子領導人伊戈爾·斯特列爾科夫會晤了三次[10]。在2014年烏克蘭親俄動亂中,她的丈夫古巴列夫於2014年3月1日在頓涅茨克的一次集會上被宣佈為人民州長。2014年3月6日,古巴列夫被烏克蘭安全局逮捕並帶到基輔[11]。之後,古巴列娃帶著她的孩子們逃亡頓河畔羅斯托夫,宣佈只有她有權代表頓巴斯人民民兵領袖和頓巴斯人民州長發言[11]

2014年4月,頓涅茨克州宣布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2014年4月1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決定成立外交部。2014年5月10日,古巴列娃當選外交部首長,職銜稱「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關係委員會主席」,後改稱外交部部長[12][13]。頓巴斯戰爭中,古巴列娃在頓涅茨克經營跨境走私網絡,為頓涅茨克人民軍和平民輸送物資,並宣稱這是來自私人的人道主義援助,同時否認武器供應[14]。在《俄羅斯新聞社》的採訪中,古巴列娃表示:「我們不想生活在一個有納粹的國家。「右區」在這裏沒有立足之地,我們將盡最大努力讓他們遠離烏克蘭[15]。」

2014年4月30日,古巴列娃會見了克里米亞共和國首腦謝爾蓋·阿克肖諾夫,以建立合作關係[16]。古巴列娃就任外交部長其間,曾呼籲俄羅斯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在2014年6月22日致函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尋求建議和支持」[17]

2014年7月25日,歐盟制裁古巴列娃[18]。2014年8月,加拿大跟進制裁[19]。2015年3月,美國跟進制裁[20]。2015年9月2日,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事務委員會對古巴列娃施以制裁[21]

2014年8月16日,德涅斯特河沿岸前副總統亞歷山大·卡拉曼(Александр Караман)因不明原因取代古巴列娃擔任外交部長,古巴列娃降職為外交副部長[22]

自2014年11月3日起,古巴列娃一直是新亞速斯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人民議會代表,其是「新俄羅斯黨」派系「自由頓巴斯」(Свободный Донбасс)的成員[23]。2014年10月13日,古巴列娃的丈夫古巴列夫遇刺未遂後,她領導了「新俄羅斯黨」(Новороссия)參加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人民議會選舉[24]

古巴列娃原定於2018年11月11日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人民議會「選舉」中擔任自由頓巴斯的領袖。但在2018年9月29日,她被身份不明的人逮捕拘留,未能出席當天的黨代會,結果被排除在黨內名單之外。在大會上,該派系由傑尼斯·普希林的支持者接管。在這件事之後,她前往頓河畔羅斯托夫[25]

2022年6月16日,古巴列娃被任命為赫尔松军民行政机构副行政长官。她負責監督該地區的數字發展、通信、法律監管和國內外政策[26]。其在關於加入俄羅斯的公投聲明中,她聲稱俄羅斯正在重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歷史,她在1768年至1774年的俄土戰爭後開發了「原野[27]

據報導指,古巴列娃於2022年11月15日失踪[28]。2022年11月16日,俄羅斯媒體報導稱,古巴列娃因涉嫌挪用公款貪腐案被俄羅斯警方拘留[29][30]

參考資料

  1. .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8) (俄语).
  2. .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乌克兰语).
  3. . Миротворець.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乌克兰语).
  4. .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俄语).
  5. . Недоступная ссылка. 2018-06 (俄语).
  6. .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俄语).
  7. .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俄语).
  8. .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乌克兰语).
  9. . https://agrostat.com.ua/.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乌克兰语).
  10. . 2019-03-14 [2020-06-28] (俄语).
  11. .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3) (俄语).
  12. .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5) (俄语).
  13. .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乌克兰语).
  14. .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英语).
  15. .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1) (俄语).
  16. .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4) (俄语).
  17. . [2014-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1) (俄语).
  18. . eur-lex.europa.eu.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英语).
  19. . canada.mfa.gov.ua/.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20. . lb.ua. 2015-03-11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乌克兰语).
  21. .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乌克兰语).
  22. . vesti.ru. [2015-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5) (俄语).
  23. .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俄语).
  24. . [2020-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乌克兰语).
  25. Kazanskyi, Denys, , The Ukrainian Week, 2018-10-08 [2018-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26. . ТАСС. 2022-06-17 (俄语).
  27. . argumenti.ru. 2022-07-24 [202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30) (俄语).
  28. . Meduza.io. Meduza.io.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英语).
  29. . РБК.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俄语).
  30. .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2022-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英语).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