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
叶浅予(1907年3月31日—1995年5月8日),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廬人,中国大陸漫画家、中國畫畫家。
叶浅予 | |
---|---|
叶浅予与王人美(1956年)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叶纶绮 1907年3月31日 大清浙江省嚴州府桐庐县 |
逝世 | 1995年5月8日 中国北京市 | (88歲)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职业 | 中国现代漫画家,画家 |
配偶 | 罗彩云 戴爱莲 王人美 |
经历
|
生平
叶浅予于1907年3月31日生于浙江省桐庐县,他的父亲爱好书法,母亲善于刺绣,姑父是浙江桐庐县的知名书法家,大表姐尤其善于民间剪纸艺术,叶浅予小时候深受他们影响,自小喜爱书画、民间美术和戏剧艺术[1]。1922年,叶浅予进入杭州盐务中学就读,1925年因家贫辍学。翌年被上海三友实业社录取为绘图员,后改为中原书局画教科书插图。自1927年起,叶浅予开始进行漫画创作。1928年3月,由张光宇任总编、张正宇和叶浅予任副总编的《上海漫画》周刊创刊,叶浅予的长篇漫画《王先生》开始连载,大受欢迎,后又转到《时代画报》连载,还被改编为电影。1936年,他为南京《朝报》作长篇连环漫画《小陈留京外史》,为《王先生》的续篇。两部漫画皆为喜剧,造型描绘上受西方漫画影响,简练明快,自成一格。
1937年,抗战爆发,叶浅予担任上海《救亡漫画》编委,在南京举办街头抗日画展,并赴武汉、长沙、衡阳和桂林等地,从事抗日宣传。1939年,葉淺予和張光宇、張正宇、丁聰、胡考等漫畫家南來香港,並在其號召及籌組下,全國漫畫家作家協會成立香港分會,並於同年5月7日第一次主辦為期4天的「現代中國漫畫展」,包括葉淺予在內共三十多位畫家參展,當日於皇后大道中的中央戲院地庫開幕,為香港史上首次漫畫展。[2]他亦同時在香港擔任《今日中國》畫報主編,後因工作原因攜妻北返重慶。[3]
1940年在重庆作《战时重庆》速写百余幅,描绘了抗日大后方的社会百态。之后,叶浅予又创作了《明日中国》组画,表达对胜利的希望。1942年,叶浅予贵州苗区旅行写生,尝试将民间艺术和传统的中国画笔墨相结合,以创造新的风格。1943年,叶浅予应驻华美军史迪威将军司令部邀请,访问了设在印度兰枷的中印训练营营地,参观了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画了大量印度舞蹈和风物速写,并与归来后举行旅印画展。这是他由漫画向中国画创作的转折。抗战结束后,叶浅予又到西康藏族地区旅行写生,这时期的创作有《打箭炉日记》。1946年,出访美洲,先后在纽约、波士顿等地举办画展;翌年,应徐悲鸿之聘,来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先任国立艺专速写课教师、图案系系主任。后又任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中国画系,叶浅予任系主任。1957年,中国画院成立,叶浅予任副院长。
1961年,叶浅予进入画舞创作第一个高峰期。自1961年至1964年,创作了大量画舞作品,其中重要作品有《印度鼓手》、《印度献花舞》、《夏河装》、《婆罗多舞》、《凉山舞步》、《共饮一江水》。然而不久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叶浅予惨遭批斗,被关进秦城监狱,封闭达十年之久。1978年,文革结束,叶浅予得以恢复名誉,重新开始创作[4]。叶浅予的绘画技法和风格,对杨之光、陈玉先、阿老等一大批国画家的艺术之路影响颇深。
1987年,叶浅予在八十寿辰宣布暂时封笔,撰写回忆录《细叙沧桑纪流年》。1990年始,叶浅予前后三次组织“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在实践中学习绘画艺术。
1995年5月8日下午,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5]。
作品风格
叶浅予的创作生涯由漫画开始,成就表现在漫画艺术、速写和以舞蹈、人物为主的中国画上。他作画择善择要,笔墨伸展自如,线条畅如流水,设色凝重洗练,画风洒脱,善于捕捉富有运动趋向的瞬间舞蹈动作和美的情态。强调形神统一,注重古典与现代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