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1],並於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葉門在南北統一前,即在1980年10月7日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在1982年開始有歷史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截至2023年,葉門已有5處世界遺產,其中4處為文化遺產,另1處為自然遺產,還有9處在預選名單內。[2]最先登錄的葉門世界遺產是城牆環繞的希巴姆古城,該遺跡於198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3]近期登錄的葉門世界遺產則是馬里卜的赛伯伊王国遗址,該遺跡於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并同步入选濒危世界遗产名录[4]。
然而,葉門目前已有4處世界遺產被列入危險名單內;由於歷史古蹟建築的狀況惡化,扎比德歷史古城最先於2000年被登錄危險名單內[5][6];自葉門內戰於2015年爆發後,沙那古城與希巴姆古城受到戰火威脅,或是因戰亂而疏於維護,因而在2015年被列入危險名單內,其后馬里卜的赛伯伊王国遗址也于2023年被列入名单,使得葉門目前已有4分之3的世界遺產在危險名單裡。[7][8][9]
定義
- 名稱:世界遺產委員會官方正式名稱。[10]
- 地理位置:各世界遺產在葉門行政區劃的位置與地理坐標。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世界遺產編碼、入選年份及對應入選標準:標準(i)至(vi)是文化遺產,(vii)到(x)是自然遺產。[11]
- 面積:公頃和英畝,如有緩衝區則一同算在內。若該值為0,表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沒有公布其數據。
- 入選年份: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入選年份。
- 簡介 :各世界遺產的簡介,包括入選理由與提名原因。
† 列入危險名單
遺產名錄
名稱 | 圖片 | 地區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 | 面積 公頃(英畝) |
入選年份 | 簡介 | 來源 |
---|---|---|---|---|---|---|---|
扎比德歷史古城† | 荷台達省 14°11′53″N 43°19′48″E |
文;611;1993;ii、iv、vi | — | 1993年 | 扎比德歷史古城位於荷台達省,在13至15世紀時是葉門皇朝的首都。此處的伊斯蘭大學持續向外傳播伊斯蘭教知識和科學等,為穆斯林促進科學進步發揮重要作用。由於歷史古蹟建築疏於維護使狀況惡化,扎比德歷史古城自2000年開始就被列入危險名單內。 | [5][6][12] | |
沙那古城† | 沙那省 15°21′20″N 44°12′29″E |
文;385;1986;iv、v、vi | — | 1986年 | 沙那古城位於沙那省,是前葉門共和國首都所在地。此城位於海拔約2,200(7,200英尺)的山谷裡,據紀載在2500年以前就已有人定居於此。西元7至8世紀期間,沙那是伊斯蘭宗教與文化的傳播中心。目前在沙那古城內共有103座清真寺、14座哈瑪姆寺和6000間會所,這些歷史遺址皆在11世紀前建造。自葉門內戰爆發後,因受到戰火威脅及疏於維護,於2015年被列入危險名單內。 | [7][8][13] | |
城牆環繞的希巴姆古城† | 哈德拉毛省 15°55′37″N 48°37′36″E |
文;192;1982;iii、iv、v | — | 1982年 | 城牆環繞的希巴姆古城位於哈德拉毛省,環繞古城的軍事要塞建立於16世紀,城內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泥造建築,有些甚至超過30(98英尺)高,是最古老且最傑出的城市用地豎向規劃之一。整座古城建立於懸崖峭壁之上,其泥造建築另造訪者印象深刻,因而又被稱為「沙漠中的曼哈頓」。自2009年開始,希巴姆古城就已經因政府軍與蓋達組織衝突而遭受波即,並因此處位在軍事衝突常發生區域,因而難以修復受損的遺跡,於2015年被列入危險名單內。 | [7][9][14] | |
索科特拉島 | 哈德拉毛省 12°30′00″N 53°50′00″E |
自;1263;2008;x | 410,460(1,014,300) | 2008年 | 索科特拉島位於亞丁灣上,包括4座主要島嶼和2座岩石島。島上擁有豐富且獨特的植物和動物生態系:在島上的825種植物種類中有37%、爬行動物物種類的90%、蝸牛種類的95%無法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島上還有著全球重要的陸海鳥類種群(總共有192種鳥類,其中44種在島上繁殖,85種是常規移民),其中包括一些受威脅的物種。 在海洋生物上,索科特拉島也非常多樣化,如珊瑚就有253種,沿海魚類有730種,螃蟹、龍蝦及蝦類有300種。 | [15] | |
马里卜示巴古国地标建筑 | 马里卜省 15°25′36″N 45°20′6″E |
文;1700;iii、iv | 375.29(927.4) | 2023年 | 马里卜是赛伯伊王国的中心,而赛伯伊王国有可能是示巴王國。赛伯伊王国主宰着阿拉伯半岛的香料贸易,为地中海与东非两地的文化交流搭建重要平台。赛伯伊王国遗址包括巴兰神庙、示巴女王圣所(图)、马里卜古城、马里卜大坝及思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至630年间。由于当地自2014年起陷入内战,该遗址同步列为濒危世界遗产。 | [16][17] | |
地理位置
預選名單
除已入選的世界遺產外,所有成員國也可以將國內的文物遺產項目提交至預選名單內,任何遺產在列入名錄前都必須先入選至預備名單裡。[18]截至2017年,葉門共有10處歷史遺跡在預選名單內,以下為這9處遺跡列表:[2]
名稱 | 圖片 | 地區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 | 提交年份 | 來源 |
---|---|---|---|---|---|
薩達歷史古城 | 薩達省 | 文;1718;i、iv、v | 2002年 | [19] | |
杜拉歷史古城 | 阿姆蘭省 | 文;1719;i、iii、iv | 2002年 | [20] | |
拉達的阿米里亞伊斯蘭學院 | 貝達省 | 文;1720;i、iv | 2002年 | [21] | |
吉卜拉與其周圍景觀 | 伊卜省 | 文;1721;ii、iv、v | 2002年 | [22] | |
哈拉茲山 | 薩那省 | 文自;1722 | 2002年 | [23] | |
布拉山 | — | 荷台達省 | 文自;1723 | 2002年 | [24] |
拜勒哈夫/比勒姆沿海地區 | 沙巴瓦省 | 文自;1724 | 2002年 | [25] | |
豪夫區 | — | 馬哈拉省 | 自;1726;vii、x | 2002年 | [26] |
沙瑪/Jethmun沿海地區 | — | 哈德拉毛省 | 自;1727 | 2002年 | [27] |
參見
- 阿拉伯國家世界遺產列表
參考來源
- . UNESCO.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7).
- . UNESCO.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PDF). UNESCO.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20).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6).
- . UNESCO. [201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Endangered Sites.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5-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 . Endangered Sites.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0).
- . Endangered Sites.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UNESCO.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 . UNESCO. [201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 . UNESCO. [201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UNESCO. [201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UNESCO. [201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UNESCO. [201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UNESCO.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 . UNESCO. 2023-01-25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 . UNESCO. [201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 . UNESCO. [201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