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光典
蒯光典(1857年—1910年),字禮卿、理卿,號季述[1],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蒯德模之子。
早年隨父在江南,善於學習。光緒九年(188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此後負責貴州鄉試,后擔任總督劉坤一的主尊經書院講席,后由張之洞聘為兩湖書院監督。光緒二十四年,任創辦江寧高等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任淮揚海道,此後治理當地官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赴歐洲監督留學生,因與學生衝突,辭職歸國[2],此後充任京師督學局長[3]。
参考文献
- 清儒學案小傳 ,3冊19卷 ,486
- 曹亞伯. . 前編. 上海: 中華書局.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6).
……而梁度等三人挾手槍來倫敦,先至曹亞伯寓,曹見來勢憤激,引至吳稚煇處,吳再三婉勸,始將三人手槍取出,而三人卒以手撃蒯,蒯因辭職
- 民国·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52):“蒯光典,字禮卿,安徽合肥人。父德模,見循吏傳。光典幼慧,八歲能詩,隨父官江南,所師友多當代名儒,聞見日擴,名亦日起。其論學務明群經大義,而以六書、九數為樞紐,治六書則必求義類以旁通諸學,識雙聲以明假借。性強記,有口辯,尤熟於目錄掌故。有所論難,援據該洽,莫能窮也。
光緒九年進士,授檢討。典貴州鄉試,與其副不相下,以狂倨見譏,然榜發稱得士。充會典館圖繪總纂,精密勝於舊。中東兵起,發憤上書,不報,遂乞假歸。總督劉坤一聘主尊經書院講席。光典念國勢弱,在列諸人惟鄂督張之洞有大略,又嘗所從受業師也,因往說之洞慎選才俊,習武備,為異日革新庶政之用。之洞韙之,卒不果,而聘為兩湖書院監督。二十四年,敘會典館勞,以道員發江南,創辦江寧高等學堂。大學士剛毅按事江南,司道百餘人同詣謁,獨延光典密室縱談國事,語切直。剛毅大憾,即議裁高等學堂。光典力爭,不能得,拂衣去。坤一兩解之,檄赴鹽城丈樵地,樵地者,故鹽場葦蕩也。年餘得可耕之地七萬五千頃,收入荒價亦鉅萬。領正陽關督銷局,歲增銷官引百數十萬。會之洞代坤一為總督,以江南財匱,用不足,議增貨釐。光典謂增新釐則病商,毋寧整齊鹽課。之洞因奏陳兩淮鹽事衰旺,謂:「北鹽視正陽銷數,南鹽視儀棧出數。光典為江南治鹽第一,督正陽既有績,請使主儀棧。期三年,成效必可睹。」詔允之。光典既蒞事,以輪船駐大江三要區,首金、焦,次三江口,次沙漫洲,輔以兵艇,私梟斂跡。始儀棧出數不足四十萬引,比三年,增引十餘萬,歲益課釐銀百五十餘萬。乃益增募緝私兵隊,日夕訓練成勁旅,又於十二圩設學堂,建工廠,遂隱然為江防重鎮。三十二年,按淮揚海道,加按察使銜。寶應饑民劫米,令潛逃。適光典舟至,剴切諭解之。而揚州亦以饑民劫米告,詗知猾胥陰煽眾,即擒治胥。大吏怒,將窮其獄,以光典言得免。運河盛漲,光典先分檄河員增修隄,而自泊舟高郵守視。壩險工迭出,大吏以故事,視節候測水,檄啟壩,不為動。歷月餘啟二壩,七月杪乃啟三壩,下河六縣獲有秋。建言淮海災區廣,宜寬籌賑金,不宜設粥廠,使災民麇集,費不貲,且生事。與布政使繼昌議不合,會奉檄入都參議改定官制,遂去任。後江北賑事款絀而費糜,一如光典言。三十四年,命赴歐洲監督留學生。諸生不樂受約束,輒相訾謷,歲餘謝職歸。詔以四品京堂候補,充京師督學局長。宣統二年,赴南洋提調勸業會,卒於江寧。”
- 严寿澂:〈从改善民生、革新行政到议员政府、普及教育——蒯光典政治思想述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