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光碟聯盟

藍光光碟聯盟英文:Blu-ray Disc Association,英文簡稱BDA),成立於2002年2月19日,最初由SONY松下電器等九間企業組成的一個聯盟,負責制定及開發次世代光碟格式「藍光光碟」(Blu-ray Disc)的定義、規則、系統、應用及未來發展等,現時會員已經超過250間企業。

藍光應用層架構

沿革

日期 事件
2002年2月19日 九間主要的電子產品公司:SONY松下電器三星電子先鋒公司三菱飛利浦日立LG湯姆遜跟國際組織DVD Forum存在嚴重分歧,九間企業認為下一代光碟格式必須以新的方式運行,不應該再以DVD-ROM為基礎而發展,於是以索尼為首的九間企業決定組成新的聯盟。同年5月,藍光光碟聯盟的前身:「Blu-ray Disc Founders」正式成立,負責制定及開發藍光光碟。
2004年5月18日 「Blu-ray Disc Founders」正式更改名稱為「藍光光碟聯盟」(Blu-ray Disc Association)。由於藍光光碟的強大容量及更快的讀取速度,很多世界知名的企業相繼加入藍光光碟聯盟,包括蘋果公司DELLTDKHP等等。
2007年8月20日 派拉蒙(Paramount)電影公司由原先同時支持藍光光碟及HD-DVD,改為以HD-DVD作為派拉蒙唯一認可的高清電影存儲光碟,同時宣佈派拉蒙旗下的夢工場夢工場動畫SKG派拉蒙優勢Nickelodeon Movies以及MTV電影等子公司轉為只支持HD-DVD[1]。派拉蒙電影公司高層透過Viacom承認,派拉蒙共收取了HD-DVD陣營的1億5千萬美元,以提供一年半之HD-DVD獨佔權,款項以現金及未來收益分帳支付。
2007年9月1日 藍光光碟聯盟於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IFA)上宣佈,藍光光碟目前已經壓倒性佔有日本90%的高清市場,在歐洲地區藍光光碟的銷量也一直以3:1的比例領先於HD-DVD,在美國也有超過66%的高清影碟市場被藍光光碟佔據。同時展場內,中國華錄跟台灣的宏碁兩家公司正式加入藍光光碟聯盟,並向藍光光碟聯盟申請在中國開設藍光光碟生產線。
2008年1月8日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派拉蒙電影公司正考慮行使與HD-DVD陣營的獨佔協議中,「如華納兄弟放棄HD-DVD陣營,派拉蒙可以跟隨離開」的一項條款,重新返回藍光光碟聯盟[2]微軟(Microsoft)則表示將來公司採用那種格式,只會交由消費者的抉擇[3]
2008年1月9日 時代華納另一附屬公司HBO跟隨華納兄弟的決定,將會停止HD-DVD影碟的發行[4]
2008年1月28日 英國Woolworths Group PLC宣佈,根據07年聖誕假期的銷售數字,藍光光碟大幅度以九比一的銷售數量領先HD DVD,所以決定全線商店即日開始只出售藍光光碟的影碟[5]
2008年2月11日 美國大型連鎖零售商Best Buy宣佈,為了避免消費者在選擇次世代光碟格式播放器時感到困惑,決定全線商店即日開始全力支持藍光光碟的播放器、影碟及相關產品,使消費者正確掌握高清娛樂的內容[6]。同日,線上影碟商店Netflix亦作出同樣的決定,往後只支持藍光光碟為唯一認可的次世代光碟格式[7]
2008年2月15日 美國最大型連鎖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宣佈,全線商店由6月開始只出售藍光光碟的播放器、影碟及相關產品,HD DVD的產品將會逐步撤離貨架[8]
2008年2月19日 東芝社長西田厚聰宣佈,公司決定停止所有HD DVD播放器及錄製器的開發,同時即時停產電腦及遊戲用HD DVD光碟機,並預定將在3月底結束所有HD DVD相關業務。隨著HD DVD領導者的退出,持續多年的次世代光碟格式之爭正式劃上句號,最終由藍光光碟勝出[9]
2009年12月17日 藍光光碟聯盟完成「Blu-ray 3D」規格,藍光光碟日後將會支援1080p全高清的3D畫像。[10]

聯盟董事會執行企業

(※)註明的企業同時為HD-DVD陣營成員

聯盟成員

電子產品企業

軟件及硬件開發企業

媒體製作及發行商

(※)註明的企業同時為HD-DVD陣營成員

参考

  1. . 2007-08-20 [200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9).
  2. Matthew Garrahan and Mariko Sanchanta. . The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8, 2008 [200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9).
  3. Reuters. . InformationWeek. January 8, 2008 [200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0).
  4. . January 9, 2008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5).
  5. . January 28, 2008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31).
  6. . February 11, 2008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4).
  7. . February 11, 2008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4).
  8. . February 15, 2008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0).
  9. . February 19, 2008 [2008-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1).
  10. . December 17, 2009 [200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