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地 (海山郡)
沿革
1920年(大正九年)十月,蕃地轄域初分五寮、詩朗、菜園地、圳子頭、柑子樹腳、十八分、烏才頭、鹿窟、紫微坑、牛角坑、外插角、內插角、金敏子、有木、東麓、崙尾寮、竹坑山、大寮地、鹿母潭、湳子橋、東眼山、熊空南腳、大旗尾、白石按、雞罩山等地。
1922年(大正十一年)一月,白石按、大旗尾、雞罩山、紫微坑、牛角坑併為白雞大字,崙尾寮、竹坑山合併為竹崙大字,湳子橋、鹿母潭、大寮地合併為大寮大字,編入三峽[1]。1924年4月10日,鹿窟被併入三峽庄白鷄大字[2]。
1932年(昭和七年)二月,烏才頭併入大埔大字,圳子頭、柑子樹腳、十八分併入十三添大字,內插角、外插角、有木、熊空南腳合併新設插角大字,東眼山、東麓、金敏子合併新設東眼大字,菜園地、五寮、詩朗合併新設五寮大字,編入三峽[3],海山郡蕃地行政單位廢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