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虹

藍天虹(1925年—2007年3月26日)四川資中人,話劇、電影、電視演員、香港泰吉影業創辦人,以主演《阿里山風雲》在臺灣知名。

藍天虹
演员
本名藍承鈺[lower-alpha 1]
罗马拼音Tien-Hung Lan
国籍 中華民國
出生1925年
 中華民國四川省資中縣
逝世2007年3月26日(2007歲—03—26)(81—82歲)
 香港
职业演員、片商
代表作品阿里山風雲

生平

早年

藍天虹為1925年生[1],四川資中人[2]。年輕時的藍天虹相貌濃眉大眼、鼻直口方,娃娃臉、身裁結實,在參加孩子劇團時就被時為導演的宗由賞識,進入神鷹中藝等劇團,名聲在四川響起[3]。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十一隊後,與在孩子劇團就認識、改名為「張茜西」的張素雲重逢,便於1946年在南京結婚[4]

抗戰勝利後,藍天虹到上海加入國泰影業公司作電影明星[3]。早年作品有《雞鳴早看天》、《春歸何處》、《終身大事》、《荒園豔跡》等[5]。1949年2月,國泰影業公司派出《阿里山風雲》外景隊赴臺灣拍攝[6]。藍天虹與妻子帶長子「煤球」到臺灣,次子「鐵球」留在重慶[4]。同年5月20日兩岸斷航後,外景隊至花蓮縣拍攝《阿里山風雲》[6]。主演藍天虹回憶,當時看到電影在台北中山堂上映時坐無虛席、門口大排長龍,讓他感覺意外[7]。之後,藍天虹開設撞球店,但生意不佳[4]。1951年,藍天虹成立實踐劇團,並由丁衣作編劇[8]

蔣經國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董事長後,因之前住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四條通而認識了藍天虹,便找藍天虹來與盧碧雲在電影《惡夢初醒》演一對情侶[9]。在這齣電影中,藍天虹的表現被影評為「尚稱努力」[10]

藍天虹個性被認為公子哥兒、憤世傲物,在拍攝電影《美麗寶島》時發生衝突[3]。此後,他以自己的實踐劇團接起晚會演出,但收入不佳,名聲被認為已不如之前《阿里山風雲》[11]。藍天虹也與張茜西、王玨夷光等人參加自由萬歲劇團,巡演反共話劇《天字第一號》[12]

1956年8月23日,藍天虹演出中影公司、宗由執導的《鼎食之家》在台中市開鏡[13]。該片由11月19日在台北國際戲院試以《錦繡前程》之名試映時,就獲好評[14]

1958年6月29日,藍天虹受童月娟邀情至香港演《多情的野貓》[15]。藍天虹在香港拍完《茶山情歌》後,1959年5月22日回到臺灣[16]

中年

藍天虹與張茜西住在台北市徐州路時,又育一女「繡球」[17]。藍天虹常受聘於學校而替學生們排劇,傳有與女學生的緋聞[3]。1960年5月中旬,即將臨盆的洪明麗彰化縣田中鎮北上找藍天虹,讓藍、張兩人婚姻破裂[17]。9月5日,藍天虹與張茜西簽妥離婚[18]。日後,張茜西帶兒子張旗移居香港[19]

1961年,藍天虹成立藍天電影公司,第一齣戲《古墓幽魂》由洪明麗作女主角[20]。該年發生台灣肥料賄賂案,警方偵查四年[21]。1967年,藍天虹因此案遭判刑一年[22]。後,洪明麗因丈夫與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法文組女學生吳玉雲外遇,而兩人離婚,1970年10月20日與演員萬山結婚[23]

1970年初,藍天虹住在松山區時,至中華電視公司工作[24]。1971年,他在華視演過連續劇《萬家生佛》[25]、《毒鴛鴦》[26]。藍天虹於1972年成立泰吉影業[27],由妻子吳玉雲擔任製片[28]。藍天虹發掘原先當替身演員的黃文豪,而成為武打明星[29]

晚年

藍天虹在暮年娶第四任妻子[30],為泰國華僑凱莎玲[27]

1992年3月10日,藍天虹兒子張旗在籌拍《中華警花》續集時於香港因心臟病猝死[31]

藍天虹晚年將事業轉至香港,與兒子藍海瀚合作拍攝《龍騰虎躍》,還曾希望能重拍《阿里山風雲》[7]。2004年5月14日,藍天虹前妻張茜西在香港因心臟病病逝[19]。2006年,在一場金馬獎資深演員餐會上,洪明麗見到了藍天虹,便主動前來打招呼,但不被年邁的藍天虹記得了[9]

2007年3月26日清晨,藍天虹在香港家中睡覺時去世[2]。該月29日,由退休影劇記者宇業熒執筆的藍天虹口述傳記《八十載滄桑話舊》出版[32]

註釋

  1. 依口述自傳《八十載滄桑話舊》

參考

  1. . 民生報. 1978-12-09 (中文(臺灣)).
  2. 項貽斐. . 聯合報. 2007-03-29 (中文(臺灣)).
  3. 張生. . 聯合報. 1956-07-26~27 (中文(臺灣)).
  4. . 青年新報. 1951-05-01 (中文(臺灣)).
  5. 上官勳. . 自強晚報. 1955-04-01 (中文(臺灣)).
  6. 李文輝. . 中國時報. 2015-02-16 [2023-09-23] (中文(臺灣)).
  7. 黃漢華. . 聯合報. 2001-07-17 (中文(臺灣)).
  8. . 聯合報. 1962-10-16 (中文(臺灣)).
  9. 倪有純. . 人間福報. 2007-05-20 [2023-09-23] (中文(臺灣)).
  10. 王修邦. . 正氣中華報. 1951-09-18 (中文(臺灣)).
  11. . 聯合報. 1956-02-18 (中文(臺灣)).
  12. 白麗生. . 台灣民聲日報. 1954-03-27 (中文(臺灣)).
  13. . 聯合報. 1956-08-24 (中文(臺灣)).
  14. . 聯合報. 1956-11-20 (中文(臺灣)).
  15. . 聯合報. 1958-06-30 (中文(臺灣)).
  16. . 聯合報. 1959-05-23 (中文(臺灣)).
  17. . 聯合報. 1960-05-26 (中文(臺灣)).
  18. . 聯合報. 1960-09-07 (中文(臺灣)).
  19. 黃文正. . 中國時報. 2004-05-27 (中文(臺灣)).
  20. 老馬. . 老馬. 1961-09-27 (中文(臺灣)).
  21. . 聯合報. 1966-03-22 (中文(臺灣)).
  22. . 臺灣民聲日報. 1967-08-02 (中文(臺灣)).
  23. . 聯合報. 1970-11-04 (中文(臺灣)).
  24. . 聯合報. 1972-12-02 (中文(臺灣)).
  25. . 聯合報. 1971-10-22 (中文(臺灣)).
  26. . 聯合報. 1971-12-27 (中文(臺灣)).
  27. 索有為、唐貴江. . 星報. 2019-11-26 [2023-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中文(澳門)).
  28. . 民生報. 1979-08-24 (中文(臺灣)).
  29. 林美璱. . 中國時報. 2006-04-13 (中文(臺灣)).
  30. 蘇詠智. . 聯合報. 2007-05-15 (中文(臺灣)).
  31. . 聯合報. 1992-03-13 (中文(臺灣)).
  32. 賀靜賢. . 中國時報. 2007-05-15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