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巴甲热·益西多吉

藏巴甲热·益西多吉(藏語གཙང་པ་རྒྱ་རས་ཡེ་ཤེས་རྡོ་རྗེ་威利转写gtsang pa rgya ras ye shes rdo rje1161年—1211年,又译作章巴加雷·耶谢多吉,是陵千热巴Lingchen Repa Pema Dorj;即林热巴·白玛多吉)的教法继承人,热琼巴(Rechungpa)伏藏法的发现者,竹巴噶举的实际创立者,以及追认的一世竹钦活佛。其名字的含意是:在西藏修持脐火灵热瑜珈的汉族行者。他的祖先,是唐朝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汉族人氏(甲氏,汉族姓氏已不可考)。

生平

他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出生于现在的西藏江孜县热龙乡甲氏家族,父甲树波察巴( Gya Zurpo Tsabpey),母玛萨祯吉(Marza Darkyi),家中有七兄弟,藏巴甲热为最小。由于孩子太多,父母就把他托养在一个苯教徒那儿。这个苯教徒为他起名叫“雍仲贝”。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虽然少年失怙,但他的家境似乎并不贫寒。12岁时,他向哥哥“嘎敦”(意为“具缘”)学习诵读,之后哥哥带他到藏绒,在洛尼克哇跟前学习藏文。13岁在轨范师达塘西处住了3年,学习了《现对法》、“瑜伽”、“息结”等教法。15岁时,先后拜轨范师喀隆巴、柯热哇、藏察等为师,闻习《大圆满》、《因明论》、《大圆满智理圆满》、《幻化》、《大悲观世音密藏法》、《入行论》、《文殊名称经》等。到了22岁时,他的父亲认为他已经有升座说法的水平了。正在这个时候(1183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林热巴·白玛多吉,到了热龙地方(江孜县热龙乡)。“热龙”藏语意为“山羊预言(的地方)”。

传说当地有一位牧羊人在放羊时,发现有一头母山羊每天都离开羊群。他偷偷跟过去查看,发现母山羊总是把羊奶洒在一块岩石上,而这岩石上原来有天然生成的藏语“阿”字。他认为这岩石很有灵气,就珍藏起来。后来,林热巴·白玛多吉来到这个村庄,他就把这块神奇的岩石献给了林热巴。林热巴在这里修建了一个窟洞,专心修行。以后这里就被称为“热龙”。益西多吉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林热巴结缘的。他自此跟随白玛多吉纳普寺,拜师学法。开始是学习“拙火定”,得到密传后,仅仅静修七天,他就可以着单衣御寒了。

这之后,益西多吉感染了天花,治了很久才痊愈。病好了以后,他求得一位明妃供献给上师白玛多吉。这时候,纳普寺正在兴修供殿,白玛多吉希望大家都留下来帮忙,所以规定,僧人在这期间如果去别的地方或是间断工作,罚黄金一钱。爱好云游的益西多吉本想交钱走人了事,但在交纳黄金求取“假条”时,老师很不高兴。

藏传佛教最讲究尊师。益西多吉寻思了半天,感觉如果上师不高兴,自己的修行会不起效用。于是赶紧捧着一包红糖跑到上师面前谢罪,说:“我错了,来求忏悔!”老师也立马儿转怒为喜,说:嘿!这才是知道佛法的行为。此后,他为老师做了五个月的修造工作,老师也把所有的密法口诀都传给了他,他的修为大有进步。有一次,他和一位名叫达垛的人谈论教义,而达垛辩不过他。这达垛可能是白玛多吉信徒中比较有学问的一个,从此以后,人家都称益西多吉是智者。

此后,益西多吉冬季闭关精修,获得能将外风与内息合而为一的成就,能制伏所有的烦恼,甚至能通过墙壁而无阻碍。他在纳普寺学法5年,学完了所有教诫,听完了一切“释义导修”,完全掌握了噶举派的“拙火定”。

白玛多吉自己就有云游修道的喜好,因此爱徒益西多吉要到洛扎修道,他当即允淮。益西多吉来到洛扎的卡曲神山,乞食修行。当他从卡曲神山返回纳普寺时,他的恩师白玛多吉已然去世(1188年)。他为恩师料理完有关后事之后,带着几名徒弟回到家乡江孜县热龙,应邀给家乡的人传法。这时候,他在家乡已有很大名声了,因此他在那里创建了热龙寺——后来成为“中竹巴噶举”的主寺。此后一段时间,他就一直在热龙寺传法授徒,日渐富有。有了财力以后,他重返纳普寺,修建了师父的灵骨塔,扩建了纳普寺。

完成心愿之后,他又带着七名徒弟重到卡曲神山,修定了三年。在闭关修定中,他的身体出了毛病,全身疼痛——那个地方有些湿热。他以定力与静修克服了这些毛病,智解大进,悟缘生义,证悟境界又有很大长进。他在这里还发现了前辈热琼巴埋藏的密法 经书。

离开卡曲神山,他又到处云游学法,还到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神山“曲沃日”修行。离开曲沃日,又去了直贡噶举派所在的直贡峡谷,那也是个风景佳妙之地。随后,他去朝拜了噶举派的“老祖宗”——达布噶举的祖寺岗布寺。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从岗布寺向东,沿着雅鲁藏布江南岸,一直来到了朗县地界,并应是经由登木峡谷,前往扎日神山,开创了转扎日神山的宗教习俗。

从扎日神山返回,益西多吉到了拉萨,那里有他师父的好友“尚喇嘛”(香采巴)。在尚喇嘛的指导、也可能有所资助下,他在拉萨附近修建了一所小寺“隆多寺”( Longbol ;kLong rBol)),但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他又向尚喇嘛请教有关教法,尚喇嘛劝他正式出家。于是,在他33岁的时候(1193年,藏历水牛年),他在尚喇嘛座前正式受戒出家。出家以后,他继续在后藏的农区和牧区周游传法,足迹远至阿里地区,所得的供施多送往恩师的纳普寺。

1189年,当他修学圆满时,藏巴甲热在西藏曲水县深处朗木曲河上游朗木山沟兴建竹寺,汉语意译即“天龙寺”。据说,建寺时听到巨雷三声,另一说是藏巴甲热看到有龙女在此地出现,因有此等吉祥徵兆,藏巴甲热决定将此传承命名为「竹巴噶举」(藏音「竹」,意即「龙」。。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便由竹寺而得名。「竹巴噶举」意为:天龙所拥戴加持,由白衣瑜珈士祖师所建立的传承。竹巴噶举派藏巴嘉热的弟子后来分出上竹巴(Lho-drug,在阿里,主寺郭仓寺)、下竹巴(May-drug,在雅砻河谷,主寺噶波曲隆寺)两个支系,祖寺竹寺则称中竹巴(Bar-drug)。此外,竹巴噶举派还有南竹巴(Bar-ra)支系,成为不丹的主要宗教,不丹也因此被称为作“竹域”,意为“雷龙之国”。竹巴噶举派鼎盛时期,势力遍及全藏,在藏地出现了“藏人半数信竹巴,竹巴半数为乞丐,乞丐半数为大成就者”的局面。[1][2]

1189年天龙寺建立之后的一年之内,由于地近藏地中心拉萨,影响比较大,吸引了众多信徒。《青史》记载,“当年收管到千座茅篷”,藏巴甲热的教法名扬藏地,各地僧众纷纷来此学法,当时竹寺附近兴建了千余间草舍,居住着10多万僧人,每天早晨僧人小便竟然能让溪水一时猛涨。召集僧众时,即便同时吹响多个法螺,也不可能传达到所有僧人,所以在山顶用旗幡作为举行法会的信号。藏巴嘉热在圆满佛业成就中,在教法方面独创了一种“八大指导”的修行要诀,广传弟子,使他们受益颇深。据传藏巴嘉热是师祖玛尔巴的上师那若巴转生的活佛,大多数人出于尊崇也承许这一传称。藏巴甲热让弟子们分别到冈仁波齐、扎日神山、卡曲神山、汉地五台山、天竺灵鹫山(印度王舍城,佛祖当年说法地)等各地学法、传教,或者赴圣地闭关静修。

竹巴噶举派的徒众由此遍布藏地,并形成了“上竹'-托竹 (Toddrug),"下竹"-梅竹 (Meddrug),和“中竹”- 巴竹 (Pardruk)等分支以及不丹的“南竹”等许多派别。——至今不丹仍自称“珠域”(竹隅;主隅),译为“雷龙之国”。

他圆满了此生事业后,享年51岁,于藏历第四绕迥之金羊年(1211年,宋宁宗嘉定四年)六月下弦初十日黎明圆寂。据传火葬遗体之日,空中现起虹幕、天雨瑞花。21节脊椎骨上皆有一尊观音像,全部奉安在其灵塔中。

不过,在藏巴甲热去世后,该派教主实行的是类似于萨迦派、直贡噶举等的本家族世袭制,或叔侄相继、或父子相继、或兄弟相继。前12世竹巴教主都是藏巴甲热所在的甲氏家族成员。因为他们家族的根据地是在藏巴甲热的故乡“热龙”,所以藏巴甲热最初在家乡建造的热龙寺,慢慢替代天龙寺,成了教主长期驻锡的教派主寺——其寺主就是全竹巴的教主。首先接任藏巴甲热教主的就是其侄子星给渊雷[3] [4]

到了第十三任热龙寺寺主贡嘎边觉Gyalwang Je Kunga Paljor,1428-1476)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贡嘎边觉虽然出生在热龙,属甲氏家族成员,但受当时藏地流行活佛转世的影响,他认为竹巴噶举的教主,也应减少家族色彩,增加神秘和神圣气息。贡噶边觉本身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很有成就,自然就有神秘感,他又有意把自己神化为藏巴甲热的转世,死后人们就为他寻找了转世活佛,称为竹钦( Drukchen )或嘉旺竹巴Gyalwang Drukpa,以后成为竹巴噶举活佛的专称。

藏巴甲热被追认为一世竹钦,贡嘎边觉被追认为二世竹钦,贡嘎边觉去世后,甲氏家族无男性可以继承其位,三世竹钦不再是甲氏家族成员,而是由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 Chödrak Gyatso)确认的加玉地区(今隆子县)势力很强的“加玉瓦万户”的公子嘉木样却吉扎巴(Jamyang Chökyi Drakpa;1478-1523)。[5] 从这时起,中竹巴的主寺热龙寺,开始有了寺主(即原先的教主)与活佛(全竹巴教主)的分别,两者并不总是一致。寺主主管热龙寺寺务,按传统多出自甲氏家族;而活佛名义上则是整个竹巴的教主。偶尔活佛也可兼寺主,比如,接替贡嘎边觉的第十四世寺主为甲氏家族的阿旺却吉甲波 (ngag dbang chos rgyal)(1465-1540),第十五世寺主则由三世竹钦却吉扎巴兼任,第十六世寺主是阿旺却吉甲波的儿子Ngagi Wangchuck(ngag gi dbang phyug) (1517-1554)。[6]

第四世竹钦衮千·白玛噶布藏语意为“白莲”(1527-1592年)是竹巴噶举史上最有成就的学者,人们认为只有五世达赖可以与他相提并论。他出生于工布地区(今西藏林芝米林县卧龙镇),10岁被认定为却吉扎巴转世。白玛噶布天性聪颖,又极为刻苦——终生坚持每日只食一餐,先后向40多位贤师学习,成为学识渊博的佛学家。他著述甚多,文笔优美,有名的如《竹巴白莲教法史》等。他对许多经典加注后,极便于人们阅读,可以说,著作与释文都堪称藏传佛教史上的顶峰之作。白莲的声望,使许多人慕名而来取经学法,他也利用名望,调解不同教派的纠纷,得来的大量钱财,主要用于弘扬佛法和兴建寺庙,留存至今的有名寺庙,如隆子县的“三安曲林寺”、“加玉寺”等。

也正是由于白莲带来的竹巴噶举声势日隆与财富增多,埋下了教派内部纷争的伏笔。

白莲去世后,甲氏家族出身的热龙寺第十七世寺主董瑟 米潘秋贾(1543~1606,Dungsay Mipham Chhogyal),就想让他的孙子阿旺南杰(1594-1651)成为第五世竹钦,承继竹钦白莲的遗产。这一显然违反活佛转世原则的做法,引起了众怒。当时竹巴教派内的一些高僧,如拉孜瓦·阿旺桑布(1546-1615;Lhatsewa Ngawang Zangpo )等,就推出了另一位转世灵童巴桑旺布

巴桑旺布(Pagsam Wangpo )1593年出生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的贵族家庭,父亲是阿旺索南扎巴( Ngawang Sonam Dragpa),巴桑旺布五世达赖(1617-1682)的堂兄,都出自当地的望族“萨霍尔”。拉孜瓦与他的追随者常驻的弘法地点,就在琼结的青瓦达孜(吐蕃时期的著名城堡),在萨霍尔家族的地盘上。拉孜瓦预言说,白莲的转世,将出现于琼结的“萨霍尔”家族,之后积极推立巴桑旺布在白莲创建的三安曲林寺(另一说在今错那县觉拉乡扎洞村的扎西通门寺)登上第五世竹钦之位。但以阿旺南杰之父董瑟·米潘殿津尼玛(1567~1619,Dungsay Mipham Tenpi Nyima)为首的甲氏家族,拒绝承认巴桑旺布为白莲的转世,矛盾激化。最终阿旺南杰被迫出走不丹,成为不丹“南竹”的教主,巴桑旺布继续留任西藏竹巴教主,从而使衮千·白玛噶布有了两个化身转世并延续至今。[7] [8] [9] [10]

弟子

藏巴甲热的门徒包括:葛仓巴刚波多杰(郭仓巴,1189-1258;GodTsangpa Gonpo Dorje),洛热巴·旺秀尊哲 (lo ras pa dbang phyug brtson 'grus) [1187—1250],星给渊雷(Sangay Yonray,1177~1237) (dar ma sengge) 等。郭仓巴是山南洛扎人,据说年青时长相俊美,曾做过舞蹈师。19岁时听说藏巴甲热的大名,产生敬信,拜师学法。师父去世后,他先后学习直贡、达隆等教法,在卡曲、扎日、冈仁波齐等地修行,特别是仿照师父发明转扎日神山的方法,开辟了冈仁波齐神山的转山道。因晚年在今定日县协噶尔镇境内“郭仓”(意为“鹰巢”)地方建寺传法,故人称“郭仓巴”。传统上定日一带属于藏地的所谓“上部”,所以把他所传出的竹巴世系,称为“上竹巴”。他去世后,弟子们分头建寺收徒,形成一大教派。

洛热巴·旺秀尊哲 (lo ras pa dbang phyug brtson 'grus) [1187—1250],央区(今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人。他出生在当地一个望族“洛囊氏”家族中,父名纳觉(瑜伽士),母名麦萨吉。幼年时就有宿世修法宏愿,不染其他儿童嬉戏习惯,6岁就已精晓藏文诵读修道有成后,被尊称“洛热巴”。16岁时,藏巴甲热到他家乡传法,洛热巴作为望族子弟,做过高僧的侍从,他执意拜藏巴甲热为师学法——据说藏巴甲热在他家乡举办法会时,父母亲友请求藏巴甲热,劝说洛热巴留在家中娶妻生子,因为他是父母多方求神才得来的独子。藏巴甲热让洛热巴自己决定,他则发誓说,“就是死也没有留下的可能”,当时法会上的人听了无不流泪,父母只好依他。据说他制定了“七种清规”,包括“不返回家乡、不下山、常蹲踞而坐、不跨俗家门槛、着布单衣、禁语、不断供施百粒食子法”等,甚至要去印度的尸林修行,体验师父的“六类一味法”。除了在热龙寺听师父说法,他在纳木竹寺师父法座边,还专门修了一间闭关小屋,这样可以边闭关边听受师父的教法。 洛热巴25岁时,他的师尊藏巴加热逝世。他坚持上师的教导,继续在觉莫雪山、色莫垛修习,有时没有生活资料,遇到冰雪天,连柴火用水都无处可取。尽管生活极其艰难,他仍能专心作无量苦行。1241年,在雅隆河谷兴建了“嘎波却隆寺”,这里传统上属于藏地的“下部”,由此传出的教派称为“下竹巴”。噶波却隆就是下竹巴的主寺。他也到过不丹,兴建了“塔巴林寺”的前身,该寺至今仍是不丹西部的国寺。

藏巴甲热的另外一位重要记名弟子帕久•止贡西博(Phajo Drugom Zhingpo,1208~1276,或有说1184~1251),去了不丹传法。他出生于西藏的康(Kham)区。就在他抵达热龙寺,希望随学于 藏巴甲热的门下时, 藏巴甲热已经过世。但是对于他的到来, 藏巴甲热在世时已有预言与授记,除了交代其侄子星给渊雷(Sangay Yonray,1177~1237)要授予帕久止贡西博一切竹巴噶举的教法,并且预言要他朝南方的不丹境域,传播竹巴噶举的传承。

帕久止贡西博到达不丹后,开始建造竹巴噶举传承的佛学院与寺庙。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取得不丹西部的统领权,生有四儿,分别掌理四大区域。至今在不丹境内,仍可见其后代的贵族子嗣(Chhoje)。

  • 星给渊雷(Sangay Yonray,1177~1237) (dar ma sengge) - 藏巴甲热·益西多吉的侄子,中竹巴(Bar-drug)第一任教主。
  • Zhonnu Senge (gzhon nu sengge) [1200—1266] - 藏巴甲热·益西多吉的另一位侄子,中竹巴(Bar-drug)第二任教主。
  • 葛仓巴刚波多杰(郭仓巴,1189-1258;GodTsangpa Gonpo Dorje)(rgod tshang pa mgon po rdo rje) 。
  • 洛热巴·旺秀尊哲 (lo ras pa dbang phyug brtson 'grus) [1187—1250]
  • Gyaltsha Rinchen Gon (rgyal tsha rin chen mgon) [1118—1195] - Trophu Kagyu
  • Dremowa ('bras mo ba) - founder of myang stod 'bras mo dgon
  • Terkungpa

来源

  • Dargye, Yonten. . Thimphu. 2001. ISBN 99936-616-0-0.
  • Powers, John. . Snow Lion. 1994. ISBN 1-55939-026-3.
  • Tulku Thondup Rinpoche. . Arkana. 1988. ISBN 0-14-019083-X.
  • Lama Nawang Tenzin (compiler). . Shey, Ladakh: Pel Drukpay Tcheutsok. July 2004.

参考文献

  1. 噶举派的传承,中国西藏新闻网,2002年08月13日
  2. . [2014年7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29日).
  3. .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0).
  4. Yonten Dargye. . Thimphu, Bhutan: n/a. 2001: 38–51, 84–91. ISBN 99936-616-0-0.
  5. Gardner, Alexander. . The Treasury of Lives. Shelley & Donald Rubin Foundation. 2010 [9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4).
  6. .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0).
  7. Sangay Dorji. . Sonam Kinga (translator). Thimphu, Bhutan: KMT Publications. 2008. ISBN 99936-22-40-0.
  8. Yoshiro Imaeda. . Thimphu: Riyang Books. 2013: 8–10. ISBN 978-99936-899-3-5.
  9. Yonten Dargye. . Thimphu, Bhutan. 2001: 119–123. ISBN 99936-616-0-0.
  10. Karma Phuntsho. . Nodia: Random House India. 2013: 213–217. ISBN 978818400311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