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毗尼
藍毗尼(尼泊爾文/梵語:लुम्बिनी,Lumbinī或Lumbini,意為「可爱的」),佛教圣地,又譯嵐毘尼、臘伐尼、林微尼、伦比尼,最接近的中文發音是論比尼(參考尼泊爾語發音),位于尼泊尔境内德赖平原鲁潘德希县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边境上,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满都280公里。
世界遗产 | |
---|---|
官方名稱 | (英文) (法文) |
位置 | 尼泊尔(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
標準 | 文 iii, vi |
参考编码 | 666 |
登录年份 | 1997(第21屆會議) |
網站 | UNESCO的记录(英文) |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根据佛教传统,藍毗尼是公元前563年王后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地方[1],乔达摩·悉达多于大约公元前528年,证得正自觉,成等正覺(成佛),创立了佛教。藍毗尼是许多吸引朝圣者的佛陀生活地之一,更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其他三个分别是拘尸那揭羅、菩提伽耶和鹿野苑。
此地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天示城(或稱天臂城)的釋迦族浴池[2][3]。
蓝毗尼有许多神庙,包括摩耶夫人庙,其他几个目前仍在建设中。有许多古迹、寺庙和博物馆—蓝毗尼国际研究所也位于圣地之内。布史伽里尼水池(Puṣkariṇī),也叫圣池,摩耶夫人诞下乔达摩之前在此水池中沐浴净身,乔达摩也在此第一次洗浴,對信眾來說是一座真正的圣池。据说斯里兰卡和不丹的国王每年都要来这里取水回去祝福。其蓝毗尼附近,根据佛教传统,取得了最终的证悟,放弃了尘世之烦恼。
由於藍毗尼對佛教有著極為神聖及重要地位,加上保存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5世紀期間的佛教精舍和窣堵波 (佛塔),提供早期佛教朝聖地的珍貴史料,1997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
考古
635年,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在兰毗尼親見阿育王石柱[4]。1896年印度考古學家穆克吉根据《大唐西域记》和東晉時代高僧法顯的记载,在藍毗尼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高约6米,直径45公分。上面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
此石柱成為佛陀在此地降生的一大證明。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現況
1968年尼泊尔政府对兰毗尼進行復原工程,1970年成立開發藍毗尼的國際組織,並指定日本的建築師丹下健三負責設計藍毗尼總規劃圖。規劃圖於1978獲得聯合國和尼泊爾政府批准。整個園區為南北向,長方形,劃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佔地一平方英里,由一條全長1.5公里,兩旁有步行道路的中央運河串連。位於最南端的是聖園遺址區。位於中間的國際寺院區共有四十二塊土地,由中央運河分為東西寺院區,東區分配給南傳佛教的寺院,西區分配給大乘佛教寺院。中国政府在此建造了两座佛寺。旅館與世界和平塔則位於北端的新藍毗尼村。[5][6]
圖像
- 菩提樹和浴池
- 精確的佛陀出生地點
- 阿育王石柱
- 永久和平之火
参考文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藍毗尼 |
-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17年7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7日) (英语).
- 法顯《高僧法顯傳》:「城東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
- 玄奘《大唐西域記》:「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華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華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
- 玄奘《大唐西域記》:「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踊出之處。……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釋捧接菩薩處。……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天王抱持菩薩處也。……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
- . Lumbini Udyana Mahachaitya.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9).
- . Japan Times. 2012-06-24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