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英語:)也稱為行為規範障礙,是指在青少年阶段的患者出现反复、持续的攻击性、反社会性、对立违抗性的行为障碍。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因此影响患者自身的学习及社交功能、以及损害他人利益。品行障碍与普通的青少年顽皮及叛逆行为相比,更具备持久性的行为模式(通常在12个月以上)。行为障碍的特征也可能是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研究显示,患者被父母或监护人虐待是主要成因[1][2][3]

品行障碍
类型特殊性发育障碍behavioral disorder[*]疾病
治療心理治療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精神医学、​心理學、​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ICD-11MB23.8
ICD-10F91
ICD-9-CM312
MedlinePlus000919
MeSHD019955

症状

被诊断为具备品行障碍的特征例子包括:

  • 极端的攻击或欺侮;
  • 对他人及动物的虐待;
  • 严重破坏财产、消防设置;
  • 偷窃;
  • 反复说谎;
  • 逃学及离家出走;
  • 异常频繁及严重的恶劣脾气与不服从等。

以上行为可以作为判断标准,但孤立的行为并不被视为具备品行障碍[4]

参考文献

  1. .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2. .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3. Conduct Disorder in the Family
  4. . [201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