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影法
內容
香港曾經歷過不少瘟疫、如19世紀末的鼠疫和始於1968年的香港流感等,使港英政府明白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而1960年代香港剛轉型作轉口港,被列為疫埠會對經濟以至整個社會都會造成衝擊,因此由英國引入街影的建築概念,促成香港街影法的規劃,保持公共空間的日照和通風。[1]
街影法針對20層以下的建築物的街影投射面積(street shadow area)[2],不同情況有不同限制,內容大致如下:
建築
斜面樓是1969至1987年街影法時期所產生的一種建築物類型的泛稱。此類建築物為符合當時規定同時用盡地積比率,會逐漸遞減頂樓的建築面積大小,形成梯級的外觀。於1990年代前人口較密集的市區較普遍: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香港街影法建築物 |
- Notes on Building (Planning) Regulations (2015)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urveyors
- 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Online: Building (Planning) Regulations (196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KU Library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