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凱
袁凱(?—?),字景文,元末明初政治人物,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区)人。元末為府吏,明洪武三年(1370年)薦授監察御史,被明太祖朱元璋評價「老猾持兩端」,索性裝瘋,以病免歸。能作詩,法杜甫。因在楊維楨面前吟詠《白燕》詩得名,人稱「袁白燕」。有《海叟集》4卷,附「集外詩」1卷。
袁凱 | ||
---|---|---|
《松江邦彥圖》之袁凱像 | ||
大明監察御史 | ||
籍貫 | 京師松江府華亭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景文 | |
出生 | 生年不詳 | |
逝世 | 卒年不詳 | |
親屬 | (父)袁介 | |
出身 | ||
|
借瘋保命
一次朱元璋命袁凱將死刑犯的名單轉交與太子朱標,朱標認為執刑太嚴,故在名單上稍有裁減,並要袁凱覆告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朱標的意見後,問袁凱皇帝與太子孰是孰非,袁凱則指皇上持法以正,太子則宅心仁厚,皆無不是。朱元璋聞言,認為袁凱狡猾不實,模稜兩可,乃勃然大怒,將之禁錮。
袁凱雖於三日後獲釋,但自覺命不久矣,故在上朝過金水橋時裝瘋,仆地不起。朱元璋不信,命木匠鑽扎袁凱身體,袁凱不為所動。告归,回到故乡。朱元璋仍不放心,派人到華亭宣旨,擢升袁凱為松江府儒學教授,袁凱只目瞠使者,高唱《月兒高》曲。
朱元璋仍然不信,又派特務跟蹤,袁凱乃叫家人以炒麵攪砂糖,假裝豬犬糞便,匍匐而食,終使朱元璋相信[1][2]。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曾为县儒学训导[3]。而他最终得以壽終正寢。
袁白燕
袁凱未入仕前,曾與友到浙南名士楊維楨府上作客,座上有人展示一首《詠白燕》詩,楊維楨對詩中的「珠簾十二中間卷,玉翦一雙高下飛」兩句,十分讚賞,袁凱卻指此詩雖然不錯,但仍未能將燕子描寫得極盡其妙,然後呈上自己的《白燕》詩。讀到「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仍未歸」等句,楊維楨大為驚賞,將詩作遍示座客。從此袁凱有了「袁白燕」此美譽。[4]
注釋
- 《明史》卷二百八十五:袁凱,字景文,松江華亭人。元末為府吏,博學有才辨,議論飆發,往往屈座人。洪武三年薦授御史。武臣恃功驕恣,得罪者漸眾,凱上言:「諸將習兵事,恐未悉君臣禮。請於都督府延通經學古之士,令諸武臣赴都堂聽講,庶得保族全身之道。」帝敕臺省延名士直午門,為諸將說書。後帝慮囚畢,命凱送皇太子覆訊,多所矜減。凱還報,帝問「朕與太子孰是?」凱頓首言:「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帝以凱老猾持兩端,惡之。凱懼,佯狂免,告歸,久之以壽終。凱工詩,有盛名。性詼諧,自號海叟。背戴烏巾,倒騎黑牛,遊行九峰間,好事者至繪為圖。初,在楊維楨座,客出所賦《白燕詩》,凱微笑,別作一篇以獻。維楨大驚賞,遍示座客,人遂呼袁白燕。
- 洪武間為御史,議事不合,趨朝過金水橋,詭得風疾,仆不起,太祖命以水鑽鑽之,忍死不為動,遂放歸。太祖念之,遣使即其家起為本郡儒學教授,景文瞠目熟視使者,唱《月兒高》一曲,使者覆命,以為誠風,乃置之。陸深《金台紀聞》
- 《重修华亭县志·十四卷》清光绪四年刊本
- 松江袁御史景文,未仕时,尝与友人谒杨廉夫,几上见有《咏白燕》诗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双高下飞。”景文素能诗者,因谓之曰:“先生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也。”廉夫不以为然。景文归作诗,翌日呈廉夫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廉夫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云。(都穆《南濠诗话》)
參考書目
- 《明史》卷二百八十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