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部隊 (德國國防軍)
基本構成
一開始其名為快速部隊(Schnelltruppen),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瑪防衛軍建立了一項機動化的指揮模式,並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於1936年重新設計為裝甲部隊(Panzerwaffe)。
裝甲部隊
裝甲部隊(Panzertruppen)可以其極為合身的黑色制服(也就是裝甲外衣)辨識。部隊標準色調則為粉紅色。
除了實際上的考量外,制服也受到黑布倫瑞克軍團的傳統服裝啟發。1943年後Panzerwaffe也跟其他德軍軍種一樣鬆綁了制服規定,許多士兵開始穿著不同的服裝,如迷彩服或冬裝。
戰爭過程中有兩所訓練學校專為訓練坦克組員而設:第一裝甲兵學校及第二裝甲兵學校。
裝甲部隊的支柱為裝甲師,並由一個裝甲旅(兩個裝甲團)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團或裝甲擲彈兵步兵團組成,所有的部隊都是機動的,其中也包含自走砲、驅逐戰車及裝甲偵查車,在波蘭和法國戰役後,裝甲師的大小縮減,而使每個師的裝甲部隊僅剩一個裝甲團。此舉使德軍可使用現有的坦克創造出更多的師。
組織
一支裝甲軍由兩到三個裝甲師及輔助部隊所組成,而Panzergruppen則較裝甲軍大,大約相當於軍團的規模,並以他們的指揮官命名(如霍特裝甲兵團),後來他們被正式列為軍團等級,並重新命名為Panzerarmeen,下轄兩到三個裝甲軍,這些高層級的單位幾乎都是混和著裝甲部隊及原來的步兵單位。
有許多裝甲及摩托化部隊是屬於武裝親衛隊,他們不受國防軍中負責裝甲部隊的單位管轄,雖然通常他們會被編入裝甲軍團中並一同作戰,且接受軍團的指揮。
參考資料
- EDDY BAYER, La guerre des Blindes, volume two, page nine, Greek Army General Stuff,Athens, 1964
- 海因茨·古德里安. Da Capo Press Reissue. New York: Da Capo Press. 2001 [1952]. ISBN 0-306-8110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