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金蒼蠅

西班牙蒼蠅英語:;(即斑蝥)[1])是一種的鞘翅目甲殼昆蟲,屬芫菁科,體形常隨著不同種類而大小有所改變,常居於忍冬科木犀科的植物之上。能分泌一種氣味辛辣的黃色液體斑蝥素,而芫菁體內含有最多5%的芫菁素,能刺激動物的細胞組織。而利用它烘焙壓成的粉末,粉色閃亮,並且呈淺黃褐至褐橄欖色,食味苦澀,氣味難聞。幼蟲吃地棲蜂所釀的蜜。

西班牙金蒼蠅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鞘翅目 Coleoptera
科: 芫菁科 Meloidae
属: 綠芫菁屬 Lytta
种:
西班牙金蒼蠅 L. vesicatoria
二名法
Lytta vesicatoria
Linnaeus, 1758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Spanish fly

有文獻顯示,芫菁會不時刺激農場的動物交配[2]芫菁在尿液中的分泌物會刺激尿道,生殖器會產生炎症反應,導致持續勃起。因此,早有人類使用芫菁作春藥用途。不過由於需要的份量很少,而且易於超出有效劑量,使用時有一定的危險。服用芫菁後,會出發熱、排尿疼痛,甚至血尿等徵狀,而且可能對臟和生殖器造成永久損害。該成份毒性極大,曾引起許多中毒死亡的案例。

歷史

19世紀採集斑蟊的情況

希臘時期,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早在記載西班牙苍蝇的藥效,而芫菁的翅亦會用作研製發起水泡的膏布,並用作抗刺激藥。在古代中國,曾出現世上首個有記錄的臭彈(stink bomb),就是以這些芫菁昆蟲類,混合砒霜附子和人類的糞便而成。[3]桑特利亞(Santeria),這些芫菁則會用作制[4]

而芫菁更早已是世界知名的春药羅馬帝國開國君主屋大维的妻子莉薇婭,會將斑蟊混入賓客的食物當中,引誘賓客輕薄自己,其後再以此勒索。[5]據記載,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1050-1106)亦因曾服用斑蟊而有損健康。1572年,法國外科學醫生巴雷(Ambroise Paré)曾記錄了一位男子服用一定份量的蕁麻(nettle)和斑蟊後,出現一種「最可怕的淫亂症」。[6]1670年代,法國黑魔法凱薩琳·蒙瓦森會混和烘乾的鼴鼠(moles)和蝙蝠血液製成[7],滲入路易十四的食物,以維持路易十四對他的情婦蒙特斯龐侯爵夫人的需索。18世紀斑蟊昆蟲在歐洲流行,在法國稱之「」(即黎塞留的顆粒),薩德侯爵更被指在1772年,給妓女服用大茴香(anise)味的香碇和西班牙苍蝇,強行與妓女群交雞姦她們,薩德侯爵因此被判處死,但及後上訴得到緩刑。

同時,西班牙苍蝇亦會用作為墮胎藥、興奮劑(因為用後會導致失眠和神經緊張),甚至毒藥,若以粉狀滲進食物則不易察覺。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女伯爵 Toffana 研製的毒藥「Aqua toffana (aquetta di Napoli)」,就是以砒霜和西班牙蒼蠅混合而成。據說,在中加入4至6滴,服後數小時內便能無痛死亡。[8]為了證明西班牙蒼蠅令人致死的藥效,他們會進行測試,其中一個方式是將中毒死者的內臟分解於中,塗在的臉上,以觀察兔子有否出現水泡。

毒性

芫菁有很强的肾毒性,属剧毒物品。 实验显示: 小鼠注射芫菁素7.5~10毫克,连用10天,可致心肌纤维、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肺脾瘀血或小灶性出血。其对皮肤粘膜及胃肠道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可刺激尿道,出现肾炎及膀胱炎症状,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成人口服0.6克能導致中毒,致命劑量為1.5克[9]

商業和烹調用途

除了用於畜牧业和供註冊醫護人員治療外,美國法例禁止使用斑蟊。一些以郵購或網絡售賣催情藥,以「西班牙蒼蠅」的名稱作招徠,但不少都是由卡宴辣椒粉(cayenne pepper)製成的膠囊,有時則混以人參巨藻(kelp)、崩大碗[10]在德國有一種產品名為「Spanische Fliege (西班牙蒼蠅)」,只是顺势疗法的藥物,有效成份極低,一般服用風險不大。

而一種產自北非的果醬「Dawamesk」,除大麻製劑(Hashish)、杏仁漿、开心果砂糖羅望子皮、丁香外,有時亦會加入西班牙蒼蠅。在摩洛哥以及其他北非地方,其中一種名為「Ras el hanout」(北非综合香料)的香料,成份亦曾包括斑蟊,不過摩洛哥已在1990年代禁售。

在香港,斑蝥與水銀砒霜等同屬烈性或毒性中藥,受《中醫藥條例》嚴格管制,只有註冊中醫才可處方,銷售及配發紀錄均需保留。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斑蝥性味辛熱,本身有劇毒,能破血逐瘀,散結消癥[11]

注釋

  1. 有些藥劑師會同樣稱其他鞘翅目地膽科昆蟲為西班牙蒼蠅。另外西班牙蒼蠅的學名有時也會稱作「Cantharis vesicatoria」,但它是芫青屬Lytta),並非菊虎科的屬「Cantharis」。
  2. Gottlieb 1992,p.68)
  3. Theroux 1989,p.54)
  4. Gonzalez-Wippler 2002,p.221)
  5. James, Peter. . Ballantine Books. 1995: p. 177. ISBN 0345401026.
  6. Milsten 2000,p.170)
  7. Cavendish 1968,p.333)
  8. Stevens 1990,p.6)
  9. . 星島日報. 2011-02-07 [2011-02-07].
  10. Gottlieb 1992,p.19)
  11. . 文匯報. 2011-02-07 [2011-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參考資料

  • Booth, Martin, Martin, , Picador, 2004, ISBN 978-0-312-42494-7.
  • Cavendish, Richard, Richard, , Perigee Trade, 1968, ISBN 978-0-399-50035-0.
  • Davidson, Alan, Ala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19-211579-9.
  • Gonzalez-Wippler, Migene, Migene, , Llewellyn Publications, 2002, ISBN 978-1-56718-329-0.
  • Gottlieb, Adam, Adam, , Ronin Publishing, CA, 1992, ISBN 978-0-914171-56-0.
  • Milsten, Richard, Richard, , W. W. Norton & Company, 2000, ISBN 978-0-393-32127-2.
  • Reichl, Ruth, ed., Ruth, , Houghton Mifflin, 2004, ISBN 978-0-618-37408-3.
  • Stevens, Serita Deborah, Serita Deborah, , Writer's Digest Books, 1990, ISBN 978-0-89879-371-0.
  • Theroux, Paul, Paul, , Ivy Books, 1989, ISBN 978-0-8041-0454-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