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思想史(history of ideas),也译作观念史,是历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人类观念随着时间的演变而表现、保持和变迁的历史。研究思想史,通常要涉及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跨学科研究。

区别

广义上说,观念史与思想史可以互用概念,但细分而言,观念史和思想史的主要区别在于,观念史类似范畴史或概念史[1],其主角是观念,而思想史关注的不是观念本身,而是观念与观念持有者更为广阔的生活的外在关系。[2]

思想史与知识分子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思想,而后者以知识分子为中心,兼顾知识分子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及其生平经历等。

历史

历史学家阿瑟·洛夫乔伊(1873–1962)很早就提出了观念史的概念,并在20世纪早期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洛夫乔伊观念史的“摇篮”[4],他在1910年至1939年间是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并定期主持“观念史俱乐部”的会议。[5]

除了洛夫乔伊的学生和他从事相关研究的同事(如René Wellek和Leo Spitzer)之外,以赛亚·伯林[6]米歇尔·福柯克里斯托弗·希尔约翰·波考克等学者也以和洛夫乔伊观念史研究相近的方法继续研究。洛夫乔伊的著作《存在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的第一章阐述了观念史的研究课题和范围。[3]

洛夫乔伊的观念史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单位观念(unit-idea),作为观念史的构造单元,尽管其自身相对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重组为新的图景,并获得新的表达形式。洛夫乔伊看来,观念史学家的任务在于,确定这些单位观念,并阐释其兴衰和演变。

观念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来源于思想史领域。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彼得·戈登认为,思想史与洛夫乔伊所研究的观念史不同,是在更广阔的语境下研究观念。[7] 戈登进一步强调思想史学家和观念史学家或哲学史学家不同,“更愿意跨越哲学文本和非哲学语境的边界……将哲学和非哲学的区别当作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非永恒固定不变”[7]。因此,思想史,作为一种对哲学观点进行历史有效解释的方法,在研究观念和更广阔的哲学流派时,倾向于运用语境主义的方法。

米歇尔·福柯反对历史学家叙事性的传统写作方法。他认为大多历史学家宁愿叙述较长时期的事件,而不愿深入研究更具体的历史。[8] 福柯主张,历史学家应当通过不同角度解释历史叙述。这也是他为其历史写作方法命名为“考古学”的原因所在。

注释

  1. 高瑞泉,“观念史何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页。
  2. 张汝伦. . 澎湃新闻. 2014年8月10日 [2014年9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7日).
  3. Arthur Lovejoy: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 (1936), ISBN 0-674-36153-9
  4. Ronald Paulso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1, No. 3, History and Fiction (Spring, 1970), pp. 559–564
  5. Arthur Lovejoy,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SBN 0-313-20504-3
  6. Isaiah Berlin, Against the Current: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SBN 0-691-09026-2
  7. Peter E. Gordon, "WHAT IS INTELLECTUAL HISTORY? A FRANKLY PARTISAN INTRODUCTION TO A FREQUENTLY MISUNDERSTOOD FIELD."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ttp://history.fas.harvard.edu/people/faculty/documents/pgordon-whatisintellhist.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8. Felluga, Dino. "Modules on Foucault: On History." Introductory Guide to Critical Theory http://www.purdue.edu/guidetotheory/newhistoricism/modules/foucaulthistory.htm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