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区别
广义上说,观念史与思想史可以互用概念,但细分而言,观念史和思想史的主要区别在于,观念史类似范畴史或概念史[1],其主角是观念,而思想史关注的不是观念本身,而是观念与观念持有者更为广阔的生活的外在关系。[2]
思想史与知识分子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思想,而后者以知识分子为中心,兼顾知识分子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及其生平经历等。
历史
历史学家阿瑟·洛夫乔伊(1873–1962)很早就提出了观念史的概念,并在20世纪早期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洛夫乔伊观念史的“摇篮”[4],他在1910年至1939年间是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并定期主持“观念史俱乐部”的会议。[5]
除了洛夫乔伊的学生和他从事相关研究的同事(如René Wellek和Leo Spitzer)之外,以赛亚·伯林[6]、米歇尔·福柯、克里斯托弗·希尔、约翰·波考克等学者也以和洛夫乔伊观念史研究相近的方法继续研究。洛夫乔伊的著作《存在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的第一章阐述了观念史的研究课题和范围。[3]
洛夫乔伊的观念史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单位观念(unit-idea),作为观念史的构造单元,尽管其自身相对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重组为新的图景,并获得新的表达形式。洛夫乔伊看来,观念史学家的任务在于,确定这些单位观念,并阐释其兴衰和演变。
观念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来源于思想史领域。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彼得·戈登认为,思想史与洛夫乔伊所研究的观念史不同,是在更广阔的语境下研究观念。[7] 戈登进一步强调思想史学家和观念史学家或哲学史学家不同,“更愿意跨越哲学文本和非哲学语境的边界……将哲学和非哲学的区别当作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非永恒固定不变”[7]。因此,思想史,作为一种对哲学观点进行历史有效解释的方法,在研究观念和更广阔的哲学流派时,倾向于运用语境主义的方法。
米歇尔·福柯反对历史学家叙事性的传统写作方法。他认为大多历史学家宁愿叙述较长时期的事件,而不愿深入研究更具体的历史。[8] 福柯主张,历史学家应当通过不同角度解释历史叙述。这也是他为其历史写作方法命名为“考古学”的原因所在。
注释
- 高瑞泉,“观念史何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页。
- 张汝伦. . 澎湃新闻. 2014年8月10日 [2014年9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7日).
- Arthur Lovejoy: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 (1936), ISBN 0-674-36153-9
- Ronald Paulso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1, No. 3, History and Fiction (Spring, 1970), pp. 559–564
- Arthur Lovejoy,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SBN 0-313-20504-3
- Isaiah Berlin, Against the Current: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SBN 0-691-09026-2
- Peter E. Gordon, "WHAT IS INTELLECTUAL HISTORY? A FRANKLY PARTISAN INTRODUCTION TO A FREQUENTLY MISUNDERSTOOD FIELD."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ttp://history.fas.harvard.edu/people/faculty/documents/pgordon-whatisintellhist.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Felluga, Dino. "Modules on Foucault: On History." Introductory Guide to Critical Theory http://www.purdue.edu/guidetotheory/newhistoricism/modules/foucaulthi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