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桥 (庐山)

观音桥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原星子县)境内的庐山南麓,建于北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之一,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观音桥
观音桥桥底及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分类古建筑
时代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
编号3-67
登录1988年1月13日

观音桥位于栖贤寺旁,最初称为栖贤桥,北宋黄庭坚曾作《栖贤桥铭》。因建于三峡涧上,故又称三峡桥苏轼曾作《栖贤三峡桥》诗。直至清朝在桥前建慈航寺祀奉观音后,该桥才被称为观音桥。[1]

观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24.45米[1](或20.45米[2]、19.4米[3]),宽4.94米,高10.7米,桥孔跨径10.33米。桥体共使用107块花岗岩,岩石间不用灰浆,而以子母凹凸相接构成。在桥拱中心券面上刻有“維皇宋大中祥符七年歲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橋 上願皇帝萬歲 法輪常轉 風調雨順 天下民安 謹題”字样,可知此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在券石东侧第2券第7石上刻有“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橋”字样,西侧外券第7石上刻有“福州僧智朗勾當造橋”字样,东侧外券第6石上刻有“江州匠陳智福 弟智汪 智洪”字样,由此可知建桥者之名。桥上原无护栏,清道光年间慈航寺住持觉源僧始增建石护栏,1928年李煜堂等筹资重建。1982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维修,采用环氧树脂浇灌拱券之间的缝隙,并以钢筋加箍拱券,桥上铺置油毡,同时禁止机动车辆通行。[1][3]

观音桥工艺精湛,在山洪地震的影响下,历经千年而不倒,是中国桥梁史上的杰作,被誉为“匡庐第一桥”。[2]

观音桥自建成之后,即成为庐山的一处名胜。除了苏轼、黄庭坚曾到此吟咏外,苏辙杨万里王十朋朱熹文天祥欧阳玄等历代文人到此或赋诗、或题字,唐寅则作《庐山三峡桥》图。近代的冯玉祥也在桥上游题刻《墨子篇》。郭沫若茅盾丰子恺林语堂徐志摩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诗文。20世纪80年代初茅以升到此考察后,赞叹不已,并撰文介绍。[2]

在观音桥周围还有很多名胜,桥东端六泉亭内之招隐泉陆羽评为“天下第六泉”,桥西有清末易顺鼎建的“匡山草堂”(1934年蒋介石选此作为其行馆)。[1][2]

参考文献

  1. 方国权, 苏茂, 方淳. .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4: 104–106. ISBN 7-80690-400-X.
  2. 莫春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8: 31–33. ISBN 978-7-81132-324-5.
  3. 高平.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 75–77. ISBN 9787210033448.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zh;zh-hans;zh-hant|

  1. 棲賢橋銘
  2. 棲賢三峽橋}-
-{zh;zh-hans;zh-hant|
  1. 棲賢橋銘
  2. 棲賢三峽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