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坤仲
許坤仲(1935年—2023年3月11日),本名白浪·巴瓦瓦隆(排灣語:),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達瓦蘭(Tjavadran)大社部落,現居於瑪家鄉禮納里(Rinari)大社永久屋社區,為排灣族的口鼻笛演奏家,也是傳統禮刀製作耆老,族人稱他為Pulima(排灣語:直譯為很多手的人,意指手藝精巧、手會說話)。[1]許坤仲自十七歲起開始吹奏口鼻笛,迄今已逾半世紀,曾獲文化部選為「人間國寶」,[2]他吹奏的笛音亦曾為電影《超級公民》編曲配樂,獲得亞太影展最佳配樂獎。[3]
許坤仲 | |||||
---|---|---|---|---|---|
演奏者 | |||||
本名 | Pairang Pavavaljung | ||||
罗马拼音 | Syu Kun Jhong | ||||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35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23年) | ||||
民族 | 排灣族 | ||||
出生 | 1935年 日治臺灣高雄州屏東郡蕃地達瓦蘭(Tjavadran)大社部落 | ||||
逝世 | 2023年3月11日 臺灣屏東縣瑪家鄉 | (87—88歲)||||
职业 | 口鼻笛演奏家、傳統禮刀製作者 | ||||
配偶 | 余素月 | ||||
演奏乐器 | 口笛、鼻笛 | ||||
出道地点 | 臺灣 | ||||
代表作品 | 《傳唱愛戀的兄弟》 | ||||
|
生平
許坤仲(Pairang Pavavaljung)的家族在排灣族裡是藝匠世家,在部落中的分工為「美的釋放」(Malang)。[4]族名「白浪」(Pairang)是由祖先傳承而來,本意為「平地人」,意指與平地的鋤頭師傅同樣出色,反映了家族流傳的工匠基礎。[5]其父親是部落中出色而受人尊敬的工藝匠師,擅長刀、鞘、弓、箭、鼻笛與口笛等物件的製作。從小耳濡父親吹奏口鼻笛,許坤仲萌生對笛藝的喜愛。[6]幼時許坤仲接受過兩年的日本教育,求學期間在語言、知識上收穫良多。[5]
迨日本教育因戰敗停止後,許坤仲已達十二歲。從小觀察父親手藝與吹奏技術的他,開始接受父親的指導,透過邊看、邊詢問的方式來學習。除遵照父親傳授的技巧,也融入自己的新方式,研究如何增進笛藝。根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技藝.記憶-傳統藝術藝人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紀錄片,許坤仲表示因自身勤奮不懈,學習不久後即在同儕間展露頭角,父親的肯定更為他加添自信心。十七歲時,許坤仲已精通吹奏、製作及雕鑿等口鼻笛技術。同時間,製作禮刀的相關技術也從父親身上習得。[7]
2023年3月11日辭世,享壽89歲。同年20日舉辦告別禮拜,時任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其子女撒古流‧巴瓦瓦隆、伊誕‧巴瓦瓦隆、勒格艾‧巴瓦瓦隆及娪艾‧巴瓦瓦隆等共同代表受贈。
家庭
許坤仲一家都是傑出的文化工作者。大兒子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u Pavavaljung)是著名的排灣族工藝家。為復興排灣族傳統工藝與文化傳承,其於1984年設立古流工作室,並於2018年獲選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另外,其亦推動母語教育與部落青年回流運動。[4]
二兒子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jung)以特殊的「紋砌刻畫」(venecik)[8]作為主要的創作形式,紋砌刻畫是由排灣族語的ve–ne–cik轉譯而來。vecik是紋路、圖像的意思,對排灣族而言,此為一種古傳的書寫方式。伊誕.巴瓦瓦隆將其延伸法展為一種創作手法,類似木刻版畫,但不翻印於紙上,而是直接在木板上色。他多次開設個人特展,出版有《山上的風很香:遇見伊誕的紋砌刻畫》等書籍。[9]亦從事影像工作,以攝影記錄部落。另創有伊誕創藝視界企業社,以多元方式使大眾認識原住民族藝術。
孫子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以油畫、平面設計與平面繪畫作為主要創作方向,其靈感取自於生活周遭,作品則具有排灣族風格與個人特色,另創有個人品牌–阿迪丹文化藝術,將作品擴展為各式文創品。
榮譽
年份 | 提名作品 | 獎項 | 結果 |
---|---|---|---|
1998年 | 《超級公民》配樂 | 第43屆亞太影展最佳音樂[3] | 獲獎 |
2010年 | 排灣族口鼻笛 | 傳統藝術類文化資產保存者[10] | 獲獎 |
2011年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駐村藝術工作者薪傳成就類[10] | 獲獎 | |
2011年 | 文建會傳統藝術類文化資產保存者[2] | 獲獎 | |
2012年 | 《傳唱愛戀的兄弟》 | 第23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11] | 入圍 |
2018年 | 傳統藝術中心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團體)接班人傳習演出計畫藝師 | 獲獎 |
貢獻
音樂作品
《傳唱愛戀的兄弟》
2011年8月發行,收錄十一首曲目及紀錄片,以紀錄片形式呈現原住民部落的樂音及變遷。
曲序 | 曲目 |
---|---|
1. | 叫心裡醒來的愛戀笛音(雙管口笛) |
2. | 陪伴生命的田野之聲(雙管口笛) |
3. | 記憶中的歡樂之歌(雙管口笛) |
4. | 遙想記憶的民謠(雙管口笛) |
5. | si-kai-vavuavu/在田園回首年少時(雙管口笛&吟唱) |
6. | 太陽餘暉時(雙管口笛) |
7. | Quljimai/歡愉像盛開的花(雙管口笛&吟唱) |
8. | 愛戀琴音(口琴) |
9. | 在田野間的美麗天堂(雙管口笛) |
10. | Qai-lja-ljai戀慕你的容顏你的美麗(雙管口笛&吟唱) |
11. | 傳唱愛戀的兄弟(雙管口笛) |
《原味音樂來辦桌》[16]
2012年10月30日發行,收錄台灣16個族群的歌謠,其中收錄許坤仲所吹奏〈palinget雙管竹製縱笛獨奏〉一曲。
近年演出經歷
參考資料
- 曾麗芬,〈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師徒制傳習的反思:以排灣族口笛、鼻笛傳習計畫為例〉,《民族學界》,第44期(2019),頁112。
- Rain Po. . 台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館藏. [2020-12-01].
- IMDb. . [2020-12-01].
- 劉致昕. . 報導者. 2017-12-21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 技藝記憶.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蔣斌. .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8-03-26 [2020-12-03].
- 技藝記憶.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巡藝.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 . Pulima Link.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9).
- 技藝記憶.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台灣電視公司.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1).
- 屏東縣政府編. . 《驚艷屏東》. 2019: 頁42.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8-05-02 [2020-12-01].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禾廣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屏東縣瑪家鄉: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 . 風潮音樂. [2020-12-19].
- . 原藝在部落 | 第三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 2011-03-25 [2020-12-10] (中文(臺灣)).
- . www.ncfta.gov.tw. [2020-12-10].
- . www.tacofunpr.com. [2020-12-10].
-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7-11-09 [2020-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中文(繁體)).
- Phimedia. .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0-12-10] (中文(臺灣)).
- .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