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嘉禮

詹嘉禮[2][3][4] PC (,1955年5月2日),加拿大政治人物,2014年-2020年間出任多倫多市議會議員,代表該市的士嘉堡—愛靜閣選區(第22號選區;2018年市選前為第39號選區)。在此之前他曾活躍於加拿大聯邦政壇,1988年-2014年間以加拿大自由黨黨員身份擔任加拿大國會下議院議員,代表安大略省士嘉堡—愛靜閣選區

詹嘉禮
2019年的詹嘉禮(前中,穿黑色外套)
多倫多市議會
第22號選區(士嘉堡—愛靜閣)議員
任期
2020年8月5日—2020年9月24日
前任(懸空)
继任萬利高
任期
2019年11月25日—2020年6月24日
前任(懸空)
继任(懸空)
任期
2018年12月1日—2019年11月6日
前任(新設選區)
继任(懸空)
多倫多市議會
第39號選區(士嘉堡—愛靜閣)議員
任期
2014年12月1日—2018年12月1日
前任迪格蘭()
继任(選區廢除)
加拿大國會下議院議員
任期
1988年11月21日—2014年4月1日
前任(新成立選區)
继任陳家諾
选区士嘉堡—愛靜閣
个人资料
出生 (1955-05-02) 1955年5月2日[1]
希臘雅典
政党加拿大自由黨
配偶
居住地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母校多倫多大學

生平

早年生活

詹嘉禮於希臘雅典出生[1],1966年跟隨家人移居加拿大,在安大略省多倫多定居[5]。他從多倫多大學應用科學系取得工業工程學士學位,並從加拿大管理學院獲得經濟管理文憑,其後從事家庭生意[5]。他於1987年安大略省選首次代表安省自由黨參選,競逐多倫多市河谷區的省議會議席,但敗於安省新民主黨的候選人[6][7]

國會議員

1988年聯邦大選,他代表聯邦自由黨競逐從約克—士嘉堡選區解散並重組而成的士嘉堡—愛靜閣選區,以不足900票之差擊敗原任約克—士嘉堡選區國會議員的聯邦保守黨候選人麥哥遜(),首度晉身國會下議院[5][8]。他後於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1年聯邦大選中在該選區七度連任國會議員[1][2][5]

詹嘉禮於1989年出任聯邦自由黨的小型企業助理評議員,1990年則改任該黨的稅務和多元文化及公民事務助理評議員,至自由黨於1993年聯邦大選後上台執政為止[1]。他於自由黨執政期間曾於2003年出任聯邦交通部長的國會秘書,2005年則調任聯邦人力資源部長和聯邦民主革新事務部長的國會秘書[1]

自由黨於2006年聯邦大選敗於保守黨後,馬田辭去自由黨黨魁職務。胡平藻()隨後宣布角逐該黨黨魁職位,詹嘉禮則出任他的全國競選主任。然而,胡平藻在同年以色列-黎巴嫩衝突中表態支持以方轟炸真主黨所屬軍隊,詹嘉禮不認同該立場因而於同年7月辭去該職[9]。詹嘉禮曾一度考慮競逐黨魁[10],其後則支持李博;李博在黨魁選舉被淘汰後詹嘉禮則改為支持狄安。李博於2011年出任自由黨臨時黨魁後委任詹嘉禮為該黨的多元文化事務評議員,賈斯汀·杜魯多於2013年繼任黨魁後則委派詹嘉禮改任該黨的退伍軍人事務評議員[1]

市議員

原任多倫多市議會第39號選區(士嘉堡—愛靜閣區)議員的迪格蘭()於2014年2月宣布不會在同年10月舉行的市選中尋求連任市議員;詹嘉禮則於同年4月宣布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並競逐該選區市議會議席[3][4]。他在市選中贏取9千多票,大幅拋離其他候選人當選第39號選區市議員[11]

省政府於2018年市選前精簡多倫多市議會架構,市議會議席數目從44席減至25席,而原有的第39號和第40號選區則合併成新的第22號選區。詹嘉禮在該屆市選與前第40號選區市議員凱利()爭奪第22號選區議席,最終詹嘉禮以47%得票壓倒凱利連任市議員[12]

該次市選過後,市政府審計發現詹嘉禮在競選期間所申報的開支出現問題。按照安省《市鎮選舉法》,第22號選區市議員候選人的競選開支上限為61207.95元,當中最多10%(即6120.80元)允許在選舉日過後用於舉辦派對答謝選民和競選團隊的支持。詹嘉禮申報在此用途的開支為32083.50元,超出上限25962.70元,因此按照該法於2019年11月6日被自動免除市議員職務[13][14][15]。詹嘉禮回應指這純屬筆誤,並訴諸安大略上級法院以求覆職[16]。上級法院法官查爾默斯()於同月25日裁定接納詹嘉禮的辯解,他遂可即時覆職[17]

然而,多倫多市民查勒夫()於2019年12月2日就此提出上訴[18]。安大略上訴法院於2020年6月24日推翻前判,詹嘉禮遂第二度免職[19][20]。同年8月5日,上訴法院准許暫緩執行判決,讓詹嘉禮上訴至加拿大最高法院,他遂再度覆職[21]。最高法院於同年9月24日頒令不受理詹嘉禮上訴,其市議員任期遂告終結[22][23],他亦宣布告別政壇,為其32年政治生涯劃上句號[24]

參考資料

  1. . 加拿大國會.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2. . 《星島日報》加東版. 2008-10-11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3. . 《明報》加東版. 2014-04-02 [2017-11-12].
  4. . 《星島日報》加東版. 2014-04-03 [2017-11-12].
  5. . 《星島日報》加東版. 2011-04-26 [2017-11-12].
  6. . The Toronto Daily Star (Toronto). 1987-09-11: A12.
  7. . CBC News. [2017-11-12].
  8. . 加拿大國會圖書館.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9. . CBC News. 2006-07-21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10. . CBC News. 2006-07-26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11. (PDF). 多倫多市政府. 2014-10-30 [2017-11-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22).
  12. Janus, Andrea. . CBC News. 2018-10-22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13. Watkiss, Ulli. . November 6, 2019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4. Westoll, Nick. . Global News. November 6, 2019 [November 6,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15. . 《明報》加東版. 2019-11-07 [2023-10-16].
  16. Sasitharan, Kirthana. . CBC News. 2019-11-21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17. . 《星島日報》加東版 (加拿大都市網). 2019-11-25 [2023-10-16].
  18. . CBC News. 2019-12-02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6).
  19. . citynews.ca. June 24, 2020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20. . cbc.ca. June 24, 2020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21. Westoll, Nick. . Global News. August 5, 2020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加拿大英语).
  22. . 《星島日報》加東版. 2020-09-25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23. Pagliaro, Jennifer. . 《多倫多星報》. September 24, 2020 [September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24. Boisvert, Nick. . CBC News. 2020-09-24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