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杜南

詹姆斯·阿洛伊修斯·杜南 SJ英語:1841年11月8日—1911年4月12日)是美国天主教神父兼耶稣会士,1882至1888年任乔治城大学第30任校长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新大楼在他任内建成,加斯顿礼堂由他起名。杜南曾购买两门历史悠久的大炮放在希利堂门前,乔治城大学财务状况在他任职期间显著改善,希利堂建设产生的沉重债务大幅减少。

詹姆斯·杜南
1890年的杜南
第30任乔治城大学校长
任期
1882—1888年
前任帕特里克·弗朗西斯·希利
继任哈文斯·理查兹
个人资料
出生(1841-11-08)1841年11月8日
美国乔治亚州奥古斯塔
逝世1911年4月12日(1911歲—04—12)(69歲)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墓地耶稣会社区公墓
母校
聖秩
晉鐸詹姆斯·吉本斯
於1874年晉鐸

杜南曾在乔治城大学和伍德斯托克学院就读,后在馬里蘭羅耀拉大學波士顿学院任教。晚年的杜南在波士顿学院、費城圣约瑟夫学院纽约圣方济·沙勿略学院美国天主教暑期学校教书并担任神职。

早年经历

1841年11月8日,詹姆斯·阿洛伊修斯·杜南在乔治亚治奥古斯塔的富裕家庭出生[1],母亲艾伦·杜南()本姓巴里(),父亲特伦斯·杜南()是工程师兼铁路官员,还是亚特兰大早期天主教徒。当地神父委托特伦斯保存教区记录直到委任牧师接手,亚特兰大第一次天主教洗禮便在他家中举办。[2]

1853年,杜南进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乔治城大学就读,又于1857年7月在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开始耶稣会士见习期[1]。他的哥哥约翰()也当上耶稣会牧师[2]。杜南四年后学完古典课程[1],学习期间还是学员队长[3]南北战争期间,他从1861年开始在巴爾的摩洛约拉学院任教三年。据称,杜南经常讲述他在巴尔的摩主持大弥撒时的经历,当时联邦军逼近的消息传来,部分教众离场准备拿起武器战斗。杜南坚定支持南方邦联,但在联邦军强迫下却不得不拿起武器充当数小时的哨兵,令他备感屈辱。[4]

1864年,杜南前往波士顿学院任教三年[5],随后返回哥伦比亚特区,在乔治城大学深造哲学。1868年他暂停学业在校任教一年,然后在新成立的伍德斯托克学院研究哲学和神学。杜南执掌学院合唱团,并以小提琴男低音嗓音著称。[3]1874年,詹姆斯·吉本斯()晋铎他为神父[6],负责天主教里士满教区[7],杜南1875年在伍德斯托克学院完成学业[3]

乔治城大学

1874年,杜南出任乔治城大学诗歌教授。1875年他前往弗雷德里克,1877年又返回乔治城大学担任修辞学教授,还曾任副校长和研究教长[8]

希利堂外的大炮

帕特里克·弗朗西斯·希利因身体不佳辞职,杜南1882年1月27日开始担任副校长并代理校长职务[1],8月17日转正[8]。此时学校面临巨债,入学人数很少,而且缺乏赞助[9]。希利担任校长期间筹得的捐款在杜南接手后继续注入,后者还把大学在西北区滕利镇()拥有的别墅和格洛弗公园()附近的农场转卖,偿还大学欠债超过30万美元[10],这些债务大部分是因建筑希利堂所欠[11]。杜南借鉴希利担任校长期间向校友募捐的做法,并且更加努力,赢得耶稣会省级会长托马斯·坎贝尔()称赞。杜南离任时,乔治城大学的债务已大幅减少[12]。1882年杜南在毕业典礼上颁发文凭,这也是乔治城大学取得联邦特许后首度颁发文凭[13]

杜南连续多年推动组织大学百年校庆活动[9],最后在1889年2月的正式庆典落实[14]。为此他早在1885年就用50美元从马里兰州圣玛丽斯县圣伊尼戈斯()买来两门大炮,据称这些炮是“方舟号”()带到北美洲,“方舟号”与“鸽号”()还将首批欧洲移民带到马里兰省。1634年,巴尔的摩勋爵前往今圣玛丽斯县探险时就带着这两门炮。1888年11月1日,杜南将两门炮放在希利堂门前。[15]他还提议希利堂的主礼党将来建成后以乔治城学院首位学子威廉·加斯顿命名为加斯顿礼堂[14]

杜南担任校长期间,乔治城大学医学院建设新大楼[16],由保罗·佩尔兹()设计,1886年夏在第十街和E大街路口竖立[17]。第二年,美國天主教大學在哥伦比亚特区成立,该校创始人与乔治城大学的耶稣会士为此关系非常紧张。为缓解矛盾,该校首任校长约翰·基恩[18])神父向杜南提议买下乔治城大学[19],结果可想而知[20]

1888年8月中旬,耶稣会省级会长派杜南前往纽约[8],校长位置由哈文斯·理查兹接手[12]

晚年

人到晚年的杜南

杜南抵达纽约后先在圣方济·沙勿略学院教一年哲学,再到密歇根州底特律停留一年。1891年他前往波士顿学院,随后又到费城圣约瑟夫学院工作至1896年。[21]他在圣约瑟夫学院期间曾担任随行神职人员[22]。他还曾在美国天主教暑期学校讲学[23],课程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24]。此时杜南因视力下降不能再积极参与神职工作,他担心日后会彻底失明,于是到法国露德圣母朝圣地朝聖,不过他的担心始终没有变成现实[21]

杜南返回费城后因中風局部瘫痪[21]。1897年,他在圣伯纳德神学院罗切斯特教区神父主持年度退修會[25]。1902年,他受命接替布尔加德·维利格(),担任费城圣约瑟夫学院和耶稣堂耶稣会社区属灵指引[26]。1906年,他最后一次回到乔治城大学度完余生[27]。身体不佳的杜南坚持每天做弥撒直到去世前一周。1911年4月12日,詹姆斯·阿洛伊修斯·杜南在乔治城大学与世长辞,享年69岁,[21]遗体葬在学校的耶稣会社区公墓[28]

脚注

来源

  • Curran, R. Emmett. . McFadden, William C. (编). .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7 [2021-03-04]. ISBN 9780878405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Google Books.
  • Easby-Smith, James Stanislaus. 1. New York: Lewis Publishing Company. 1907: 136–163 [2021-03-04]. OCLC 633425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Google Books.
  • Gorman, Vincent J. . Records of the American Catholic Historical Society of Philadelphia. Fall 1991, 102 (3): 13–31. JSTOR 44211137.
  • (PDF). Woodstock Letters. 1916-02-01, 45 (1): 74–85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0) Jesuit Archives.
  • Maryland-New York Province. (PDF). Meany Printing Company. 1912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15).
  • 19. Milwaukee, Wisconsin: M. H. Wiltzius Company. 1905 [2021-03-04]. OCLC 310933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Google Books. |issue=被忽略 (帮助)
  • Mosher, Warren E. . Mosher's Magazine. 1899-05, 14: 185–197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Google Books.
  • (PDF). Woodstock Letters. 1911-10-01, 40 (3): 373–376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0) Jesuit Archives.
  • Shea, John Gilmary. . 3. New York: P. F. Collier. 1891: 285–309 [2021-03-04]. OCLC 6128328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Google Books.
  • DeLorme, Rita H. (PDF). The Southern Cross (Diocese of Savannah). 2011-11-03: 5 [2018-12-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2-27).
  • Dwulet, Andrew. . The Hoya. 2009-09-18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 . Georgetown University Library. 2016-08-23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 . The Sacred Heart Review. 1897-09-18, 18 (12): 234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Boston College Libraries.
  • . The Sacred Heart Review. 1902-11-29, 28 (22): 338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Boston College Libraries.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詹姆斯·杜南
學術機關職務
前任者:
帕特里克·弗朗西斯·希利
第30任乔治城大学校长
1882至1888年
繼任者:
哈文斯·理查兹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