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莱布雷希特

諾曼·莱布雷希特英語:1948年7月11日)是一名英国評論員,專於針砭音樂、文化事務,並運營著名的古典音樂閒談網站《滑倒唱片》(Slipped Disc)。他曾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三台擔任節目主持,被認為是「最具話題性,亦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古典音樂寫手」[1]。此外,莱布雷希特也是一名獲獎小說家。

诺曼·莱布雷希特,2004年

簡歷

  •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專欄作者,1994–2002年
  • 《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助理編輯,2002–09年
  • 「莱布雷希特現場」(lebrecht.live),英國廣播公司第三台,2000年–
  • 「莱布雷希特訪問」(The Lebrecht Interview),英國廣播公司第三台,2006–16年
  • 立場》(Standpoint)專欄作者

生平

早年

莱布雷希特出生於倫敦,他的父親所羅門(Solomon)從事金屬販賣行業。莱布雷希特的中學階段在以色列度過,陸續畢業於科爾托拉經學院(1964–65年)、巴爾-伊蘭大學(1966–68年)等校。

職業生涯

1970–72年間,莱布雷希特在以色列廣播局從事報導和製作工作。1973年起,他轉往《維斯新聞》(Visnews)擔任新聞主管,往來該機構位於倫敦、紐約的辦事處直至1978年止。1981年起,他成為《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特約撰稿人。1994年至2002年間,莱布雷希特固定為《每日电讯报》撰寫專欄,2002年起他的專欄轉往《標準晚報》發表,至2015年為止。此外,他亦為文化刊物《立場》撰寫專欄。

文字發表之外,莱布雷希特亦是一名廣播主持人,2000年起他於英國廣播公司第三台製播「莱布雷希特現場」節目[2],題目專於古典音樂、歌劇等。2006年起,另外開製的「莱布雷希特訪問」節目[3] 亦於英國廣播公司第三台固定播放[lower-alpha 1]

2007年起,莱布雷希特發表了個人網站《滑倒唱片》,並主筆該站的大部分文章。《滑倒唱片》的瀏覽量相當可觀,每月可達百萬數,顯示了其擴及全球性的影響力[4]

作品

古典音樂著作

莱布雷希特所著的古典音樂書籍計有十二本,譯為十七種語言並流通於各國市場[4]

年份書题出版備註
1982Discord: Conflict and the Making of MusicA. Deutsch
1985The Book of Musical AnecdotesSimon & Schuster
1987Mahler RememberedFaber & Faber
1991The Maestro Myth: Great Conductors in Pursuit of PowerCitadel Press
1992Music in LondonAurum Press
1997When the Music Stops: Managers, Maestros and the Corporate Murder of Classical MusicPocket Books美國版題為"Who Killed Classical Music?: Maestros, Managers, and Corporate Politics",由卡羅出版集團(Carol Publishing Group)出版
2000The Complete Companion to 20th Century MusicSimon & Schuster
2000Covent Garden: The Untold Story: Dispatches from the English Culture War, 1945–2000UPNE
2007Maestros, Masterpieces and Madness: The Secret Life and Shameful Death of the Classical Record Industry美國版題為"The Life and Death of Classical Music",由企鵝出版(Penguin)出版
2010Why Mahler?: How One Man and Ten Symphonies Changed Our WorldAnchor Books
2019Genius and Anxiety: How Jews Changed the World, 1847-1947Oneworld (UK, 2019.10)
Simon & Schuster (USA, 2019.12)
廿世紀作曲家傳費頓出版(Phaidon Press)編輯工作

小說

莱布雷希特的第一本小說作品於2001年出版[lower-alpha 2],該書並贏得2002年的「惠特貝瑞圖書獎」(後易名為「科斯塔圖書獎」)小說第一獎肯定[5]。根據該書所製作的同名電影,已於2019年上映。莱布雷希特刻正持續小說產出,第二本小說作品於2009年出版[lower-alpha 3]

網誌

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莱布雷希特對外不假辭色,他的犀利評論經常引發爭議。2007年3月,莱布雷希特開創了自己的網誌《滑倒唱片》,該網站的可觀流量(見生平節)使其得以依賴廣告獲利[6]。《滑倒唱片》主要報導古典音樂產業的八卦消息,莱布雷希特本人曾表示:「我開始寫作(這類文章)的動機是,其他人的報導完全不能使我感到有趣。對於一位剛剛盥洗、著裝完畢,在桌邊坐下,開始閱讀早報的讀者來說,西貝流士第四(交響曲)的小故事並不能吸引他,那麼什麼可以呢?或許是〈昨晚的那位指揮怎麼了?〉這類的標題吧!」[7] 他並自陳:

⋯⋯(八卦)就彷彿喜劇般,我非常喜歡它們。

榮譽

  • 惠特貝瑞圖書獎,小說第一獎,2002年

爭議

莱布雷希特尖銳的寫作風格招致了許多討論與非議,他的著作《大師秘辛》(The Maestro Myth)受到「業內人士」如指揮羅伯特·克拉夫特、作曲家冈瑟·舒勒等人的肯定,但在同行間則備受批評。著名的音樂學者理察德·塔魯斯金評莱布雷希特:「具娛樂性,但鬆散」[8]。此外,莱布雷希特行文不求精確,其著述中的謬誤與欠缺證據的主張,曾被多次指正。

莱布雷希特最近一起爭議事件起於2020年3月23日的一篇網誌文章,文章當中,他指陳中國鋼琴家王羽佳在溫哥華的一場音樂會上著太陽眼鏡演奏,批評王羽佳「追求關注,但無視現場觀眾」[9]。不過,莱布雷希特的消息來源僅為一名現場觀眾的臉書貼文,他本人並未在場。究其原委,王羽佳因為過敏而導致雙眼紅腫,由於堅持如期演奏,才有墨鏡的做法[10],該名觀眾也為他的誤解道歉,但莱布雷希特事後仍堅持己見。

誹謗官司

2007年,拿索斯唱片的創辦人克勞斯·海曼前往倫敦高等法院,對企鵝出版提出誹謗告訴。海曼方面主張,莱布雷希特在著作中指陳「海曼有嚴重的商業弊端」屬於不實指控,並詳列書中十五處缺失做為補充證據[11]。此案後來達成了庭外和解,並以企鵝出版發表道歉聲明,以及不公開的賠償金作結[lower-alpha 4][11]。海曼事後回應:「對我個人而言,這真是超過我對任何新聞工作者的想像。在五頁篇幅內,竟能犯下這麼多違背事實的錯誤,確實令人震驚!」[12]

個人生活

家庭

莱布雷希特於1977年與艾比·斯皮瓦克(Elbie Spivack)成婚,他們育有三女[13]

注釋

  1. 該節目已於2016年停播。
  2. 原題:The Song of Names
  3. 原題:The Game of Opposites: A Novel
  4. 據聞,該筆賠償金轉為慈善機構所用。

參考資料

參照

  1. . WQXR. 2007-09-02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7).
  2. . Musicweb-International.com.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1).
  3. . BBC.co.uk.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4. . Cremona musica. 2014-09-28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5. Emma Brockes. . The Guardian. 2003-01-08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7).
  6. Norman Lebrecht. .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7. Jeffrey Arlo Brown. . Van-us. 2018-06-28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6).
  8. Richard Taruskin. . The New Republic. 2007-10-22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1).
  9. Norman Lebrecht. . 2020-02-23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10. . Classic FM. 2020-02-24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9).
  11. Daniel J. Wakin. .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0-20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12. . 鋼琴大師拒受獎 不齒與樂壇長舌同列 (有樂出版). 2015.11: 8.
  13. . Encyclopedia.com.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