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銘洋

謝銘洋(1957—),臺灣法學家、智慧財產權法權威學者[1]司法院大法官[2]。其整理台大課程教材及論著累積而成的《智慧財產權法》一書,為臺灣智財法領域廣受歡迎的長銷教科書之一[3][4]。2019年起任職大法官之後,他被視為憲法法庭自由派的成員[5][6]

謝銘洋大法官
性别
出生1957年8月(66歲)
臺灣
别名Shieh, Ming-Yan
职业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政党無黨籍
学历
经历
    •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院長(2012/08-2015/07)
    • 台灣法學會理事長(2017/01-2018/12)
    • 台灣智慧財產法學會理事長(2018/01-2019/9)
    • 律師(1980-1983)
代表作
  • 智慧財產權法(2023年,第12版)

立場

曾表示「我們沒有把馬英九教好」

謝銘洋曾因太陽花學運而備受關注。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時,有學生和民眾闖入行政院,遭警方驅離。時任台大法律學院院長的謝銘洋和多所大學法律學院長、法律系主任發表聯合聲明,相信學生能理性和平地表達訴求,呼籲政府和學生積極溝通,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此外,太陽花學運進入尾聲時,2014年4月12日下午曾舉辦「公民不服從」座談會。由於交大校長吳妍華日前曾向警方致歉,指「沒有把學生教好!」時任台大法律學院院長的謝銘洋對此表示,交大校長沒資格講那句話,最有資格講這句話的是台大法律學院,並表示「我們真的沒有把學生教好,沒把馬英九教好!」肯定學生勇敢站出來反服貿。日後被提名大法官時,他因此事在立法院遭國民黨立委質疑。謝銘洋則回應,這件事情不能簡化回答,批評前總統馬英九時,他是學者、法律學院院長,是基於保護學生安全的立場,並表示「在民主國家,任何人批評國家元首都是很正常的」。[1][7][8]

認為「中華民國僅限台澎金馬」

2019年6月,立法院為行使司法院大法官同意權,自25日起連2天舉行審查會,詢答4位大法官被提名人。針對主權問題,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請謝銘洋說明,是否真為「一國兩區」、何謂兩區、有沒有辦法接受「一國兩區」,以及《憲法》中提到的固有疆域內容等問題。

謝銘洋表示,中華民國固有領域應該要參考《憲法》增修條文,現在的領域是以現有法律效力所及的範圍為限。此外,他沒有辦法接受一國兩區,台灣本身自己也是一個國家,至於國名是叫中華民國,還是未來有可能透過人民共同決定去改變名稱,尊重人民的決定,因為「我們的法律效力不及於對岸,對岸的法律力也不及於我們」。

謝銘洋指出,「固有疆域」本身是高度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必須透過解釋來了解,《憲法》解釋也要與時俱進,非固守民國36年所公布的固有疆域,那個固有疆域有包括外蒙古,那是原始的意義,但現在的意義就是及於台澎金馬。[9]

支持保障性別自主性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二庭在審理一起戶政事件時,認為戶籍法出生登記、變更登記對於「性別認定」完全沒有規定,內政部2008年以函令要求應檢附2名精神專科醫師評估鑑定的診斷書及合格醫療機構開具「已摘除男(女)性性器官」的手術完成診斷書,才能辦理性別變更登記,有違憲疑義,聲請人於2021年12月7日聲請釋憲聲請解釋,遭憲法法庭裁定不受理。

謝銘洋大法官提出不同意意見書,援引德國為例說明,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1978年變性人第一案宣示性別變更的管制有法律漏洞,個人性別自主性應受保障,任何情況下不得有立法漏洞。聯邦議會隨即於1980年制定通過「變性人法」,此後40年間,憲法法院也持續不斷做出有關變性者權利保障的判決。謝銘洋認為本件具有憲法重要性,但多數大法官不受理,只能等日後案件遭駁回確定後,由人民聲請釋憲,才有機會由多數大法官受理,徒增折磨,且屆時也不知會否受理。[10]

參考文獻

  1. . 中央通訊社. 2019/6/27 [202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2. . 憲法法庭. [202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3. . 憲法法庭全球資訊網. [202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4. . 博客來. [2023-09-16].
  5. . 芋傳媒. 2019-06-26 [2021-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6. . 蘋果即時. 2019-06-26 [2021-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7. 錢利忠. . 自由時報. 2014/04/12 [202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8. 黃若芝. . 風傳媒. 2019-06-26 [202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9. 賴彥蓉. . 上報. [2023-09-16].
  10. 王宏舜. . 聯合新聞網. [202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3).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