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城遗址
讲武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南漳河北岸的讲武城村。讲武城在唐朝以前称武城,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传说三国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把这里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讲武城的平面为平行四边形,除南墙及东墙南段被彰河冲毁外,其余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20世纪50年代通过发掘,出土了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豆、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属于战国古址,汉代以后曾经补筑、改造或扩建,继续沿用[1][2]。
讲武城遗址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讲武城村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战国至汉 |
编号 | Ⅰ-11 |
登录 | 2006年5月 |
位置
讲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古城往东5公里有东魏、北齐国都古邺城,往西10公里漳河南岸有伯阳城,往北是古赵都邯郸,往南是殷商古都安阳。这里是南达郑、卫,北通燕、赵的交通要道。周围城邑密集,商业发达繁华,是赵国南境的军事重地,是赵都邯郸南部、邺城西部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3]。
名称
据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此地域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就有人定居于此。在战国至汉代,曾发展成为城邑,即现在的讲武城,但当初这座城邑的名称并非现在之讲武城之名,而是被称之为武城。而当地民间则传说,因三古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后,经常活动在这里,把此地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故名讲武城,经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事实上并非如此[3]。
经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显示,此地战国时属赵地,汉代为魏郡地。《汉书·地理志》说:“邺有……武城”。《续汉书·郡国志》记载魏郡诸县中有武城一县。武城在北魏时属邺县[4]。关于武城的地理位置,《水经注》“浊漳水”条有如下的记载:“彰水又东径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关。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
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西门豹祠在邺县以西十五里处。唐代邺县设在北齐的邺南城内。据调查,邺南城约在讲武城东南8到9公里处,讲武城的位置和《水经注》记载的武城的位置符合。1957年4月至8月,文物工作者为配合京汉铁路磁县以南改线工程,对讲武城城内的两座唐墓进行了发掘,唐墓所出尚登宝墓志的记载,更可为此地乃武城作证。志文:“以大唐显庆二年岁次丁已十一月乙酉朔廿二日丙午,合葬于故武城内。”既谓“故武城”,又可证明该城在唐代已经被废[3]。
到了宋代,武城已传讹为讲武城。《北辕录》记载:“相、...铜雀台、讲武城章河、纣之朝歌城,皆在境内”。这大约是由于唐、宋以来,城北的北齐诸冢被传称为曹操疑冢,武城亦因而讹为曹操所筑习武之城。所以关于此地的名称可以看出,讲武城在唐代以前称为武城,直到宋代才改称讲武城。金朝大诗人元好问的讲武城诗曰:“作计千年复万年,似嫌蒸土不能坚。祗今讲武人何在,衰柳残阳有乱蝉。”宋范成大《七十二冢》诗:“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廓公负此心。闻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现状
讲武城为一座有城墙残垣的古城,城内土地现在大部分为农田,据调查显示,城垣为版筑而成,夯层明显,每层厚约8到111厘米,城垣现存最高处约6米左右,墙基最宽处约12米。城垣形状大略成方形,南北长约1.15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古城南部因被漳河冲毁,现为弯曲不齐的断崖,断崖高2-6米不等,有灰层暴露,在断崖的东端还保留了一小段城垣。西垣除南端略被冲噬外,大体完整,现长1277米。北垣完整,长约1140米。东垣只残存北端小段,现长430米。文物工作者调查,在讲武城内路沟的断壁上,暴露出灰士堆积。1957年,在讲武城火车站附近,进行部分发掘,其文化堆积,上为东汉文化层,下为战国文化层,个别地方还有较早的文化层。城内还发现不少绳纹筒瓦和板瓦、豆把、罐盆等。文物专家依据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分析后认为,讲武城遗址应是一座战国至汉代的古城废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考古发掘价值[3]。
保护
2006年5月25日,讲武城遗址作为战国至汉时期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 . 邯郸市人民政府. [2017-09-22].
- . 邯郸日报社. 2015-07-14 [2017-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1).
- 董海林; 李广 李亚.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09: 58-60页. ISBN 9787202059142.
- 《魏书·地形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