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模式
诺曼底模式会谈(也被称为“诺曼底联络小组”[1])由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与法国參與,于法国诺曼底地区进行了非正式会谈,目標努力解决顿巴斯战争问题。“诺曼底模式”这一名称来于2014年诺曼底登陆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2][3]。
創作和構圖
該會議於2014年6月6日首次舉行,由法國、德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領袖在诺曼底登陆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間隙會面[4]。它主要透過領袖和各自外交部長之間的電話會議或面對面會議進行。諾曼底會議有時會擴大至包括白俄羅斯、義大利和英國[5][6]。
會議
2014
2014年的早期會談促成了三邊聯絡小組的成立,以促進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進一步會談。這一點連同通過諾曼底模式進行的調解,促成了明斯克協議的簽署[7]。該協議於2014年9月簽署,概述了頓巴斯地區和克里米亞和平的幾項條款。
2015
在2015年初關係持續破裂後,諾曼底模式於2015年2月11日至12日在白俄羅斯舉行會議。是次由法國-德國聯合外交計劃促成的,計劃在明斯克通宵談判16個多小時[8][9][10]。包括計劃新明斯克協議以及烏克蘭國內改革[11]。
從2016年到2019年秋季,談判和會談停滯不前。
2019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2019年5月的就職演說中將與俄羅斯的和平談判列為首要任務。他在7月通過YouTube邀請其他國家進行對話時重申了這一優先事項。他說:「讓我們討論一下克里米亞屬於誰,誰不屬於頓巴斯地區」[12]。
2019年7月18日,三邊聯絡小組商定了一項「全面」停火和仲裁。[13]
2019年9月初,法國總統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他們打算舉行諾曼底式會議[14]。9月21日,自2016年在柏林舉行的諾曼底格式會議以來,「持續爭吵」被認為導致「政治拉鋸戰」[15]。9月下旬,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和澤倫斯基之間的電話,後者將法國和德國的支援描述為冷淡,損害澤倫斯基在歐洲的形象[16][17][18]。10月10日,澤倫斯基重申其立場[19]。10月16日,法國和德國領導人決定舉行另一場諾曼底模式會議[20]。
2022
四個國家領袖於2022年1月26日在巴黎舉行諾曼底模式會議,背景是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前奏2021年—2022年俄乌危机,隨後法國總統和俄羅斯總統於1月28日進行電話交談[21][22]。四國領袖確認支持新明斯克協議,並承諾解決現有分歧。他們支持無條件停火,並支持加強2020年7月22日的停火,這與他們對實施新明斯克的其他部分的分歧無關。計劃於兩週後在柏林舉行後續會議[23],2月10日舉行的為期九小時的諾曼底模式會議結束時,沒有就聯合宣告達成一致,但計劃在3月再次會晤[24][25][26]。在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會議從未舉行。澤連斯基後來宣佈,由於俄羅斯的行動,諾曼底模式已經被「摧毀」[27]。法國和德國繼續參與兩國之間的2022年至今的俄烏和平談判,同時也參向烏克蘭提供援助,同時譴責俄羅斯入侵。
與會領袖
歷屆
前六次會議於2014年至2019年舉行。[28]
参考资料
- Brewster, Murray. . CBC News. 11 September 2016 [11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news.trust.org.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5 September 2016 [11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world.people.com.cn. [202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 de Galbert, Simond.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5-10-23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bundesregierung.de. German government. 17 October 2014 [17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 . vestnikkavkaza.net.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www.csis.org.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英语).
- . BBC News. 7 February 2015 [7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 . Reuters. 12 February 2015 [13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 Hudson, Alexandra; Madeline Chambers. . Yahoo News. Reuters. 12 February 2015 [21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 Ostroukh, Andrey; Gregory L. White; Julian E. Barnes.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2 February 2015 [12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 . dw.com. 8 July 2019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 . The Moscow Times. 18 July 2019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Xinhua. 9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dw.com. 21 September 2019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Reuters. 25 September 2019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dw.com. 2019-09-26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Bloomberg. 27 September 2019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dw.com. 10 October 2019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11:35 onwards: euronews. 16 October 2016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Thomson Reuters. 2022-01-22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 . Deutsche Welle. 2022-01-25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 . President of France. 2022-01-26 [2022-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Cameron, David R. . Yale MacMillan Center. Yale University. 11 February 2022 [12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 Gittleson, Ben. . ABC News. 11 February 2022 [12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 . The Times of India (Berlin, Germany). Agence France-Presse. 11 February 2022 [12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 . Interfax-Ukraine.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1) (英语).
- .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