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鼠式步兵戰車
貂鼠式步兵戰鬥車(德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西德研發的步兵戰車,貂鼠式步兵戰鬥車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1969年4月正式批量生产[3],1970年進入西德陸軍服役。
貂鼠式步兵戰鬥車 | |
---|---|
貂鼠式步兵戰鬥車 | |
类型 | 步兵戰鬥車 |
原产地 | 西德 |
生产历史 | |
研发日期 | 20世纪60年代[1]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33.5吨[1] |
长度 | 6.88公尺[1][2] |
宽度 | 3.38公尺[1][2] |
高度 | 3.02公尺[1] |
操作人数 | 3 + 7 |
主武器 | 1挺20公釐Rh-202機炮(1,250發子彈) 5发米兰反坦克导弹[1] |
副武器 | 1挺7.62公釐MG3通用机枪(5,000發子彈)[1] |
功率/重量 | 478千瓦 |
作战范围 | 520公里[1] |
速度 | 65公里/小時[1][2] |
1969年到1975年间,西德陸軍向萊茵鋼鐵公司和克魯伯馬克公司的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期間萊茵鋼鐵公司生產了2,136輛,克魯伯馬克公司生產了975輛,在21世纪之前,貂鼠式步兵戰鬥車是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機械化步兵師的主力步兵战车,现在正在被美洲狮步兵战车取代。
基本資料
- 乘員:3人(車長,炮手和駕駛)+6名士兵
- 車長:6.88公尺
- 車闊:3.38公尺
- 車高:3.02公尺
- 重量:33.5噸
- 最快速度:65公里/小時
- 續航距離:520公里
- 武裝:1挺20公釐Rh202機炮(1,250發子彈)、1挺7.62公釐MG3通用機槍(5,000發子彈)和5發米蘭反坦克飛彈
- 發動機:MTU MB833 Ea-500水冷式柴油發動機(660匹馬力)
設計
貂鼠式步兵戰鬥車的車身由焊接鋼板組成,能抵擋步槍子彈和炮彈碎片,車前的裝甲能抵擋20毫米口徑機炮彈的攻擊,車身前方左側為駕駛艙,駕駛配備3個潛望鏡而其中央的那個可改為微光夜視鏡,駕駛艙右側為動力室,貂鼠式的動力為一部由MTU出品的MB833水冷式柴油發動機(660匹馬力),搭配一個前進4檔後退2檔的變速箱,其動力系統所需要的冷卻器在車身尾門左右兩側,其承載系統為扭力桿式,其中除了第3對和第5對車輪外皆配有油壓減震器。
貂鼠式步兵戰鬥車的車身中央為一個雙人炮塔,右側為車長而左側為炮手,車長有8個可作360度視野的潛望鏡而炮手只有3個潛望鏡,兩人皆配備有一個測距儀作為攻擊之用,其武器為20公釐口徑Rh-202機炮一門和MG3同軸機槍一挺,必要時可加上米蘭反坦克飛彈發射器和5發米蘭反坦克飛彈。
貂鼠式步兵戰鬥車的車身後方為步兵艙,能載運6名背對背載坐的士兵,步兵艙兩側各有2組槍孔和潛望鏡從而令士兵可在車內向所見目標開火射擊,步兵艙後方為尾門。
主要型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貂鼠式步兵戰鬥車進行了改良,产生了如下版本:
- 1(原始版)
- 1(加装了米兰反坦克导弹),1977年到1979年间一具米兰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被装到了1上
- 1A1(+) (1979年–1982年)
- 20mm机关炮被改为双向单路供弹,改装了带热指示器微光夜视仪,改进了火炮控制装置,另外增添了2节5米长的牵引绳等附属设备,1A1(+) 的全重增到30吨,乘员仍为4人,但载员却由原来的6人减为5人[3]。
- 1A1(-) (1979年–1982年)
- 1A1A3
- 1A1A
- 黄鼠狼 1A1A型加裝了米蘭反坦克飛彈發射器,但要載少一名士兵去容納5發米蘭反坦克飛彈。
- 1A1A4
- 1A1A2
- 1A1A5
- 1A2 (1984年–1991年)
- 有674輛A1(+)被改良至A2,包括用熱影像儀取代影像強化儀,炮塔左側的紅外線探照燈被除去,其他如冷卻系統和承載系統皆有所改良。
- 1A2A1
- 1A3 (1988年–1998年)
- 1A4
- 1A5
- 1A5A1 (2010年-2011年)
- 2
- 2装备了莱茵金属公司的Rh50式35毫米或50毫米机关炮,炮塔为双人炮塔[4]。
相關條目
- TAM坦克
- 美洲狮步兵战车
- 黃鼠狼I驅逐戰車(二戰時期同名戰車)
- 黃鼠狼II驅逐戰車(二戰時期同名戰車)
- 黃鼠狼III驅逐戰車(二戰時期同名戰車)
註釋
- . [201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 德国“黄鼠狼”步兵战车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3-28.
- . [2013-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201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 . 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2023-05-16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中文(香港)).
- , [202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中文(中国大陆))
- ,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