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海姆地球儀

貝海姆地球儀(,发音:[ˈeːɐ̯tˌʔapfl̩] Error: {{language with name/for}}: missing language tag or language name (help) )是馬丁·貝海姆於1490年至1492年間製作的地球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地球儀,由兩個層壓的亞麻製半球構成,以木材加固並覆蓋上以喬治·格洛肯頓球面經線展開法製作的地圖[1]地圖先在紙上繪製,接著黏貼在包覆地球儀的羊皮紙上。[2]

貝海姆地球儀
球面經線展開
貝海姆地球儀上的大洋區。

這顆地球儀尚未包含美洲的部分,因為哥倫布船隊要遲至1493年3月才會返航西班牙。地球儀展示的是放大的歐亞大陸,以及在歐洲與亞洲之間空無一物的海洋,虛構的聖布倫丹島也包含在内。Cipangu (馬可波羅對日本的稱呼)比正常面積大很多,位置較實際位置偏南;之後的亨利克斯·馬特拉斯·傑馬努斯的地圖猜想了在黃金半島馬來西亞)東邊有個巨大的幻影半島

地球儀之所以被稱為「蘋果」可能與「帝國蘋果」(十字聖球 )有關,當時十字聖球與其它神聖羅馬帝國的御用標誌(Reichskleinodien)一起保藏在紐倫堡。這個名字與德國南部和奧地利現代意義的Erdapfel(馬鈴薯)無關,馬鈴薯在那時候尚未從美洲帶到歐洲。

這顆地球儀被製作出來後,一直放在紐倫堡市政廳的接待室中。到16世紀初,轉由貝海姆家族持有。1907年,它被轉移到紐倫堡的日耳曼博物館。1992年,被轉移到維也納工業大學一段時間,由貝海姆數位地球儀專案以高解析度研究。[3]2011年,日耳曼國家博物館對其第二次數位化。[4]

地球儀自古典時代即存在,例如克拉特斯地球儀 ,然而連殘片在內都未能保存到現代,只剩一個公元二世纪的天球「法爾內塞的阿特拉斯」倖存。

參見

參考文獻

  1. . Bayern-online. [202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德语).
  2. Hering, Bernd. G. Bott; J. Willers , 编. . Nürnberg: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Nürnberg. 1992.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last2= (帮助)
  3. Lionel Dorffner: Der digitale Behaim-Globus – Visualisierung und Vermessung des historisch wertvollen Originals, in: Cartographica Helvetica 14/1996.
  4. Digitalisierung durch das Germanische Nationalmuseum Nürnbe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德語)

延伸閱讀

  • Ravenstein, Ernst G. . George Philip & Son, Ltd. 1908 [202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