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岚螺旋

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附录中[1]提及到,加德纳指出,爬虫两栖类学者罗伦斯·蒙罗·克洛巴在1932年——在乌岚的发现之前30多年——的美国数学学会上所做的报告中,便有为了研究富素数二次多项式而将素数排列为二维结构的例子。与乌岚不同的是,克洛巴的数列不是以正方形结构,而是用三角形来写的。[2]

该图是200×200个数字的乌岚螺旋。其中黑点部分指的是素数。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都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大素数密度。



构造

乌岚是写下了一个正方形的数组来构造了這個螺旋数组,从1开始且开始按照这个螺旋规律:

从1至49的素数位置
从1至49的素数位置

他然后圈起了所有的素数(如下图):

小型乌岚螺旋表
小型乌岚螺旋表

令他吃惊的是这堆圈起来的数字趋向于与对角线排成一行。在200×200的乌岚素数表当中(上图),其中对角线都是清晰可见且完成整一个表,而且水平线和垂直线都是有证明显著突出素数的样子。

在这堆素数表中,除了2这个偶数是素数外,其它都是由奇数组成的。在乌岚螺旋里,相邻的对角线都是与每个奇数相交的,毫不奇怪地所有素数都是躺在该螺旋的每个相邻的对角线中。这是从1开始以来,素数有更高的趋势躺在更多的对角线上。

以图表画出的更多数字

测试到现在为止,都证明出对角线都是以素数组成(如右图)。虽然这个数列看起来好像出现即使不是1的中间数字(实际上那个数字>1)。这也暗示着有许多的整数常量“b”和“c”就得出以下公式:

当数列n每次增加1,一堆的素数就会与更多的素数将会对照出来。

附注

  1. Gardner 1971,第88頁.
  2. , 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155, 2009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