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河灯歌节

中国广西资源县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有放河灯和唱山歌的风俗。从1995年起,当地政府将两项民俗活动整合成为一年一度的河灯歌节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
分类民俗
序号1197
编号项目Ⅹ—122
登录2014年[1]
苗族山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资源县
分类传统音乐
序号118
登录2010年[2]

资源县的合浦街[lower-alpha 1]位于资江沿岸,清朝时曾是货物(尤其是[lower-alpha 2])转运中心,往来于资江与漓江间的货物在此上、下岸,因此日益繁盛,湖南客商云集。财力雄厚的湖南会馆每年中元节出资举办盂兰盆会,组织集中漂放河灯超度在资江落水的亡者。粤盐限禁入湘及湘桂铁路通车后,资江水运和沿江商埠衰落,合浦街和大埠头[lower-alpha 1]的盂兰盆会遂不再举行,但居民仍保留每年七月十四放河灯的习俗。1949年后,中元节放河灯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到禁止。1981年,县文化馆重新组织了一次放河灯活动,唯独不烧纸钱,此后民间每年自行漂放。[3]:35-36[5][6]:430[7]

资源县的五排一带[lower-alpha 3]生活着从城步县迁来的苗族,称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传说这一天是杨氏家族祖先到五排定居的日子,因此每年举行歌会以纪念祖先。歌会持续三天三夜,七月十三在小地(今属车田苗族乡),十四在车田街上,十五最为隆重,在杨氏祖先最早定居的烟竹坪(今属两水苗族乡)举行。当地苗族有不能在家、不能在长辈面前唱山歌的规矩,唯独这三天不加禁忌[7][8][6]:62

1995年,县人民政府在县人大常委会提议下,将县城中元节放河灯和五排月半歌节合二为一,嫁接、整合为河灯歌节。[5]政府高度参与其中,每年组织河灯歌节的开展,拨款提供经费,并大力宣传。[9]:160县城的资江西岸建造起木结构长廊,开发为4A级景区“资江灯谷”。[10]

注释

  1. 今俱属资源镇,为县城所在地。[3]:35
  2. 在清朝盐政中,湖南属两淮盐区。但湖南南部多被两广盐区渗透,食用走私的粤盐。[4]
  3. 1950年至1961年间曾设五排区、五排苗族自治区,今析为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河口瑶族乡,属柳江古宜河)流域。[3]:33,38

参考来源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4-12-03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2.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0-07-20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3. .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219-03862-3.
  4. 黄国信.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ISBN 7-108-02524-8.
  5. 覃晓秋. . . 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006: 179-184.
  6. 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598-0583-6.
  7. 于兰阶; 蒋昌绪; 陈建新. . . 资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0: 36-41.
  8. 何政荣. . 艺术教育. 2006, (07): 48+39.
  9. 中央文明办(编). .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116-994-5.
  10. 庄盈. . 桂林晚报 (桂林). 2018-11-15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