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斐德

赐斐德(Robert Harold Ainsworth Schofield,1851年1883年)是一位英国在华医疗传教士。他在中国传教期间去世。在去中国之前,他曾在欧洲和中东的医院和诊所工作。

赐斐德

早年

1851年,赐斐德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富人区戈登广场,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 [1]医生阿尔弗雷德·泰勒·斯科菲尔德(Alfred Taylor Schofield)是他的哥哥。[2]

赐斐德大约7岁时,全家先是移居到托基,不久又迁居到罗奇代尔[3]。他先是在家接受教育。他在9岁时宣称信仰基督。从10岁起,在East Budleigh,由阿瑟·普里德姆担任他和哥哥阿尔弗雷德的家庭教师[4]

赐斐德12岁时,进入曼彻斯特附近的一所私立学校,每周寄宿。在那里他成为班长,练习划船、马术和跑步。[5]

15岁时,赐斐德进入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现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他被选为学院助理,并获得维多利亚古典文学奖学金。1870年,他举办了一次展览,并进入牛津大学林肯学院[6],于1873年毕业,获文学士理学士学位,此前已在欧文斯学院获得内外全科医学士(MB BCh)学位[7]

医院医生

从林肯学院毕业后,赐斐德在乔治·罗尔斯顿手下工作,担任比较解剖学博物馆(Museum of Comparative Anatomy)的Demonstrator .[7]。他在圣巴多罗买医院获得科学奖学金,离开牛津前往伦敦。在那里,他获得了福斯特解剖学奖学金以及初级和高级奖学金、布拉肯伯里医学奖学金和劳伦斯奖学金,并成为伯德特-库茨学者,用拉德克利夫奖学金旅行。1877年毕业,获文学硕士理学硕士学位[7][8] 他还在这里参加了基督教学生会(Students' Christian Association)。

在塞土战争(1876-1878)期间,赐斐德作为志愿者,被国家援助协会(National Aid Society)派往塞尔维亚,负责贝尔格莱德医院。他在那里过了一段时间后,回到英国,然后搬到巴黎,在那里他上了医学院。从牛津大学获得M.B.学位后,他回到伦敦,又被国家援助协会选中,前往土耳其,救助俄土战争(1877-1878年)中的伤员。1878年8月,他回到圣巴多罗买医院,担任外科住院医师和内科住院医师[7]

六个月后,赐斐德获得拉德克利夫奖学金,前往德国和奥地利,然后去了土耳其埃及巴勒斯坦

医疗传教士

1880 年,赐斐德在一次祷告聚会之后,决定加入中国内地会前往中国。在出国前,他和伊丽莎白·杰克逊(Elizabeth Jackson)结婚。夫妇二人与罗伯特·约翰·兰达莱(Robert John Landale)一起旅行。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876年。1878年加入中国内地会[9]

1880年4月7日,传教团队开始出发,两周后到达美国,在那里参加主日学工人的会议。6月,他们向日本进发,6月15日,他们参观日本的医院和教堂。他们到达上海, 在那里呆到7月9日,然后去了芝罘。团队在芝罘逗留了三个月, 与其他侨民一起从事旅游和社会活动,举行宗教聚会,学习中文。他们的目的地是华北山西省太原。在11月初,他们从芝罘乘轮船去天津,然后改为陆路旅行。在天津,赐斐德遇到医疗传教士马大夫(John Kenneth MacKenzie)[10]

赐斐德在太原建立了当地的第一所医院[11]。在太原的第一年,赐斐德学习中文。他治疗了50名住院病人和1500名门诊病人,使用氯仿进行了三次手术。到第二年,他有6,631名病人: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治疗狼咬伤。他进行了292次手术,其中47次使用氯仿[12]

赐斐德还发明了用皮下注射吗啡的方法治疗鸦片瘾君子的先河[12]

去世

1883年7月19日,赐斐德在日记中写道,感觉不舒服,怀疑是疟疾。到7月23日 症状似乎更类似于斑疹伤寒,是由体虱传染。31日,赐斐德体温华氏 106°。次日早晨,8月1日,他去世了。他最后的话是“告诉戴先生和 Council...在中国这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13][6]  。

赐斐德去世后,他的诊所就关闭了,但在1885年,在山西的太谷县,又成立了一家传教士诊所[14]。 在太原有一所医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医疗接班人是米勒·威尔逊和埃本·亨利·爱德华兹。[15]

赐斐德的事迹激励更多人加入中国内地会的事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收到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申请,包括著名的剑桥七杰[12],他们于1885年去了中国。

著作

参考

  1. Schofield, Alfred Taylor. . Internet Archiv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885: 3 [2018-06-16].
  2. Robinson, James. .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11-04-13: 327 [16 June 2018]. ISBN 9781621895862.
  3. Schofield, Alfred Taylor. . Internet Archiv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885: 4 [2018-06-16].
  4. Schofield, Alfred Taylor. . Internet Archiv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885: 5 [2018-06-16].
  5. Schofield, Alfred Taylor. . Internet Archiv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7. 1885 [2018-06-16].
  6. s:Alumni Oxonienses: the 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1715-1886/Schofield, Robert Harold Ainsworth
  7. .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8. Nias, J. B. . Рипол Классик. 1918: 92 [2018-06-15]. ISBN 9785877319158.
  9. Austin.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7-03-05: 220 [16 June 2018]. ISBN 9780802829757.
  10. Schofield, Alfred Taylor. . Internet Archiv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885: 145–8, 153 [16 June 2018].
  11. Spence, Jonathan. . New York City: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2.
  12. Austin.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7-03-05: 278 [16 June 2018]. ISBN 9780802829757.
  13. Graves, Dan. .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14. Henrietta Harrison, The Experience of Illnes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Rural Shanxi,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No. 42, Special Issu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pp. 39–72, at p. 60. 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JSTOR 90005745
  15. Kaiser, Andrew T. .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16-12-09: 37 [2018-06-16]. ISBN 9781498236966.
  16. . Macmillan and Company. 1876: 47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